劉保 安任兵(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石灶鄉畜牧獸醫站 628441)
斷奶仔豬由其生理特點決定,易受斷奶應激的影響而發生疾病,影響養豬業。根據斷奶仔豬的生理特點,分析斷奶仔豬產生腹瀉的各種原因,提出加強飼養管理和合理地配制日糧等綜合防治措施。
仔豬應激疾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為斷奶后腹瀉,常發生于3~10周齡的仔豬。患病后,仔豬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及糞便不成形等癥狀,后期出現水樣腹瀉,最終虛脫死亡。整個病程較短,部分病豬的耳部及腹部會呈現紫色,解剖后病豬胃內充滿食物。當斷奶仔豬出現此病時應利用抗菌素磺胺類藥物或者吸附性止瀉藥物進行治療,及時補液,預防虛脫。
也常發生水腫病,多發于斷奶后3周齡的仔豬,個體較大發育良好的仔豬最易發病。欄舍環境較差、氣候突然變化、飼料突然改變以及缺乏硒元素等因素均可誘發此病[1]。部分患病仔豬未發生明顯癥狀便會突然死亡,且病豬會出現明顯的精神萎靡及食欲不振狀況,部分仔豬還會體溫升高,出現輕度腹瀉及行走不穩問題。水腫部位由眼瞼開始,逐漸蔓延至額部,耳部也會出現神經癥狀,運動失調,后肢麻痹。發病后期,仔豬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甚至處于癱軟狀態。解剖后可見仔豬胃腸膜及腸系膜處均出現水腫問題,全身的淋巴結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治療時不可單純的采用抗生素藥物,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抗菌殺菌,并補充硒元素,中和毒素,這樣才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斷奶后,仔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多數仔豬在生長發育至一定階段便會出現阻礙,生長速度較慢,且個體較小,毛長皮厚,成長為僵豬。解剖后可見病豬的胸腺出現萎縮,腎上腺明顯變大。此時應在僵豬的頸部注射適量的新鮮雞蛋清,且連續注射數日。
此病主要因飼養密度大或環境氣候變化快等因素所致,且多發生于斷奶后3周的仔豬。患病仔豬會出現食欲不振、好動等癥狀,甚至還會互相咬尾巴與耳朵,以致流血不止[2]。對此,養殖戶應及時隔離發病仔豬,并及時消炎,以防出現繼發感染。
適當延遲斷奶時間以增強其應激能力,降低發病幾率。應強化飼養管理,飼養不當會引發仔豬出現腹瀉等疾病,對此,養殖戶應強化飼養管理,盡早開始開食訓練,增強其獨立適應能力。斷奶后第一周也應適當控制采食量,以免引發消化不良反應,避免突然斷奶,每天逐漸減少喂乳次數[3]。之后逐漸更換飼料,保持仔豬胃腸道內微生物的平衡性。再次應注意環境衛生,斷奶后的仔豬應在圈舍內喂養一段時間,且只留下仔豬,不得混群飼養。此外,還應注意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做好圈舍內的環境衛生工作,及時對豬舍與食槽進行消毒,保持衛生干燥。最后降低仔豬的應激反應,將斷奶與免疫注射工作分開執行,充分減少應激因素的刺激。
一般而言,仔豬在10周齡左右便可以斷奶,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多數養殖廠在仔豬3~5周齡時便進行早期斷奶,這樣雖然縮短產仔間隔期限,提高經濟效益。但實際生產過程中,由于早期斷奶,仔豬過早的面對新的飼養環境與管理模式,往往會引發各種應激反應及疾病,增大發病與死亡幾率,為養豬業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本文詳細分析仔豬斷奶后的疾病癥狀及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此后的養殖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1]徐智鳳,閆牙多,馮和保,等.淺談仔豬斷奶后腹瀉性疾病的綜合防治[J].畜禽業,2016(8):77-78.
[2]段雪磊,馬奎紅,李得鑫,等.仔豬油皮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豬業科學,2015(7):96-97.
[3]陳鑫珠,劉遠,高承芳,等.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