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山西省洪洞縣畜牧獸醫(yī)局 0316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高度接觸性的腸道傳染病,引起本病的病毒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各年齡的豬均能感染,尤其是仔豬最易感染,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帶毒豬和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通過糞便、嘔吐物、呼出氣體、鼻分泌物等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和空氣感染健康豬,對養(yǎng)殖農戶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探討本病合理的診斷和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核酸為單股RNA,多呈球形,也有的為多邊形或橢圓形,有囊膜,直徑為60~160nm。病毒在細胞膜中增值,細胞漿中成熟,通過內質網(wǎng)出芽。TGEV對高溫和光照敏感,56℃45min或65℃10min,陽光照射下6h即可失去活性;病毒對乙醚、次氯酸鹽、甲醛、氯仿、碘、氫氧化鈉等敏感。病毒在膽汁中很穩(wěn)定,耐酸,弱毒株在pH3時活力不減,強毒在pH2時仍然相當穩(wěn)定;對胰蛋白酶也有抵抗力,可耐受0.5%的胰蛋白酶1h。
各年齡階段的豬不分品種均可以感染本病,10日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染,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時高達100%。豬傳染性胃腸炎在新疫區(qū)呈流行發(fā)生,傳播速度很快,1周內整個豬群可被感染,而本病在老疫區(qū)則呈地方流行性或間歇性。
本病流行形式主要有3種即流行性、地方性流行和周期性流行。流行性是指該地區(qū)被本病入侵后,導致整個豬群各個年齡段的豬發(fā)病,尤其在寒冷季節(jié)。感染本病的豬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如:厭食、嘔吐、腹瀉,嚴重脫水等,其中仔豬死亡率最高。
一般感染本病12~24h后的仔豬出現(xiàn)體重迅速下降,嘔吐,接著劇烈腹瀉,排出水樣或糊狀的綠色、黃色或灰色糞便,并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腥臭,明顯脫水,豬齡越小,癥狀越嚴重,死亡率越高。育肥豬感染后極少死亡,病程約7d,主要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水樣腹瀉,呈噴射狀,糞便為灰色或褐色,個別豬體重下降,嘔吐,發(fā)育不良,成為僵豬。有些母豬由于與患病仔豬接觸密切導致反復感染本病,臨床癥狀為食欲不振,體溫升高,泌乳停止,極度衰弱,癥狀較重,嘔吐、腹瀉等癥狀,也有些妊娠期母乳無明顯癥狀,有些母豬出現(xiàn)流產(chǎn)現(xiàn)象。
病豬尸體可見明顯脫水,解剖后可見胃和小腸是主要病變部位,小腸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狀物;胃中滯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塊,且胃底黏膜充血;腸壁變薄,彈性降低,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系膜由于腸絨毛萎縮導致出血,腸管擴張成半透明狀,淋巴結腫脹,腸上皮細胞變性為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細胞。將空腸縱向剪開,將腸內容物用生理鹽水洗干凈后平鋪在玻璃平皿內,加少量生理鹽水,在低倍鏡下可觀察到明顯縮短的空腸絨毛,這是本病重要的病理變化特征。
本病的初步診斷可依據(jù)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但如果進一步確診本病則必須通過實驗室診斷。目前實驗室診斷本病的方法主要采用免疫熒光法和病毒核酸快速檢測法。
最簡便和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是免疫熒光法。首先,采集病死豬小腸或取腹瀉早期病豬空腸和回腸的刮削物涂片或制備冷凍切片。接著,對涂片或者冷凍切片進行直接或間接熒光染色,并用緩沖甘油封蓋。避光防止一段時間后,移至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觀察到沿著絨毛的胞漿膜及上皮細胞上出現(xiàn)熒光,則為陽性,反之為陰性。本檢測方法最大的優(yōu)點是2~3h內即可出現(xiàn)結果,但必須在病豬死后或撲殺后才可進行。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多采用核酸雜交探針技術如放射性標記探針原位雜交、放射性探針膜雜交來檢測糞便樣品,感染細胞或組織中的病毒基因序列。
預防本病的發(fā)生,減少豬場的經(jīng)濟損失,可以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措施。(1)不從疫區(qū)或病豬場引進豬只,嚴格控制外來人員,以免將病毒傳入豬場。(2)加強管理,禁止在豬場內養(yǎng)貓犬,定期對豬舍、用具、運輸工具等消毒,注意飼料衛(wèi)生,保溫,保持豬舍通風干燥,加強光照。(3)給妊娠母豬進行免疫接種,使其產(chǎn)生免疫并通過母乳傳給仔豬,可在母豬分娩前5周和2周使用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lián)苗進行免疫接種。(4)豬場一旦發(fā)病,要采取果斷的隔離措施,進行無害化處理。
本病尚無特效藥,可用下列藥物治療:肌肉注射病毒靈5 ml或靜脈或后海穴注射氯霉素0.5~1g。在50kg飼料中添加10g的奎乙醇對本病也有一定的療效。中藥可選用板蘭根150g、白頭翁120g、黃柏100g、秦皮100g、烏梅80g、訶子80g、枳殼70g、黃連50g、半夏50g、甘草30g,水煎兩次,30日齡內的仔豬10~20ml/頭灌服,30日齡以上20~30ml/頭灌服,一日兩次,連服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