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貴
(河北省永清縣畜牧獸醫局065600)
197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豬圓環病毒病,但在當時沒有對該病給予高度重視,直至1991年加拿大出現大面積養殖豬群死亡情況,由此引科研人員對該疾病的重視。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豬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患豬圓環病毒的動物,嚴重威脅養豬業經濟效益和養殖質量,需要養豬企業根據豬圓環病毒病特點及時采取相應防控技術,從而有效抑制豬圓環病毒擴散和傳染,進一步保障經濟收益。
當前在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家都出現豬圓環病毒,根據近年來我國豬圓環病毒病相關報告結果顯示,我國多數地區都存在豬圓環病毒病案例,正是這些案例說明豬圓環病毒病發生率在我國呈逐漸增長趨勢,由于該病不能得到有效根治,以致于成為當前世界迫切解決的醫學難題。
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豬圓環病毒病會集中2~3周斷奶后的幼小豬仔,發病率高達40~80%,病死率高達20~100%。目前易發現豬圓環病毒病的豬群是6~8周,死亡率高達20~60%,死亡率高達80%左右。
豬圓環病毒病在某些地方類似于艾滋病,該病會直接破壞免疫系統,降低動物免疫力和抵抗力。一旦動物失去免疫力和抵抗力會對多種類型病毒有較高的敏感性,從而遭到多種病毒感染,甚至出現混合感染,所以在病豬研究報告中會普遍出現三重感染及多重感染等臨床癥狀,增加治療難度。與此同時在診斷和治療中還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因而無法對其第一時間做出判斷并給予有效治療,提高了病豬的死亡率。
一般出生6~8周的豬仔在斷奶后十分容易出現豬圓環病毒病,常常表現為呼吸困難、皮膚蒼白、咳嗽、生長緩慢、精神抑郁、部分會出現腹瀉和中樞神經系統紊亂,上述病癥雖然有較低的發病率,但普遍死亡率較高。經剖檢可發現病肺部腫大且呈黃褐色,淋巴結腫大,結腸、小腸和胰腺壞死,脾腫大,腎臟蒼白,水腫。
通常豬圓環病毒病會造成母豬出現死胎和流產等現象,即使存活的小豬也有較高死亡率,部分母豬出現發情期不規律和不孕不等情況,雖然部分母豬無明顯身體異常癥狀,但產下豬仔會出現胸腹積水、壞死性心肌炎和肝臟淤血等病變。
一般8~18周的豬仔十分容易出現此癥狀,該癥狀具有30%的死亡率。導致豬仔出現皮炎腎病綜合癥多與缺乏科學合理飼料分配、環境氣候、衛生環境、大量飲食等因素有關。病豬會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和紫色斑塊,病情較輕的豬仔會借助自身良好的免疫系統恢復,病情較重的豬仔會出現呼吸急促、體重減輕、發熱、腹瀉、跛行、精神抑郁、食欲下降等情況,甚至部分病豬會出現呼吸困難、皮膚出血壞死及皮下水腫咳嗽等情況,經剖檢發現病豬腎臟腫大、淋巴結腫大、脾腫大以及腸黏膜出現等現象。
養豬企業應不斷對飼養環境進行控制,控制影響養豬的各種應激因素,根據季節和氣候實時變化做好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暖等工作,加強豬圈通風換氣,降低氮氣濃度,改善空氣環境質量,需要針對幼豬進行斷奶后的適應訓練。避免將不同生長階段和日齡的豬混合飼養,盡可能做到一胎一欄并適當降低飼養密度。與此同時定期針對豬圈和豬進行消毒和殺滅蟲蠅,為豬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此外,需要為豬群提供全價的配合飼料并合理添加相關營養物質,保持豬群營養均衡,將喂養豬群的干料替換為半干濕料或全濕料,從而提高豬群采食量和食欲。
對于防治豬圓環病毒病而言,建立相對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每一豬群出圈舍后要徹底消毒和打掃,空舍2d后再將豬群放入其中。養豬場要嚴格控制外來貨物、車輛、外來人員等出入,實行封閉式管理。要求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后及時更換鞋帽和工作服并定向流動。與此同時做好場區殺蟲和滅鼠工作,無害化處理污水和糞尿,最大限度使病原微生物對豬場污染得以降低,減少豬群感染。
對早期發現疑似感染豬實施淘汰和隔離措施,控制豬圓環病毒疾病傳播,對于無癥狀豬群實施藥物防治。幼仔出生1~7d后給予1次排疫肽,1~3日齡的幼仔需要每日口服1次畜禽生命寶0.5ml,可有效防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斷奶后前3d給予0.2ml豬用轉移因子和電解多維,進一步增強幼仔的免疫功能。
總之,豬圓環病毒病是養豬產業不可忽視的疾病類型,該病的高死亡率和發病率會影響養殖質量和經濟效益。對此就需要針對豬圓環病毒病提出合理管理措施,根據不同情況和疾病特點采取防控技術,不斷加強飼養管理,全面實施全進全出飼養制度,提高豬群抗病力,進一步控制和避免該病傳染,保證養豬業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