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海
(青海省民和縣農牧局810801)
豬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該疾病呈散發性,也呈現地方性流行性,是仔豬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傳染病。如果出現氣候突變,陰雨不斷,再加上飼養管理條件欠缺等情況,就較為容易引發該疾病。另外,豬飼養密度過大,或者轉群發生應激、有其他傳染病介入等都會增加帶菌豬的排毒量及豬的易感性[1]。在病原連續通過更多動物之后,其毒力會越來越強,進而出現擴大傳染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豬沙門氏菌病的臨床鑒別診斷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一般情況下,豬患上豬沙門氏菌病之后,豬體溫會達到40~41.5℃,表現為沉郁、下痢、精神不振、寒顫及食欲不振等,其糞便呈現灰黃色液體狀,有惡臭。豬眼有黏性分泌物,胸前、耳根以及腹下會出現紫紅色的斑點,呼吸困難。很多病豬在患病3d之內會死亡。對病豬解剖可以看到尸體皮下水腫,有大量出血點,且頜下淋巴結重大、脾臟腫大,顏色呈現暗藍色,有大量的出血點以及壞死灶[2]。還有一些肝實質出現灰黃色壞死點,肝腫大、充血、出血等。腎臟腫大,被膜較易剝離,有大量出血點,胃腸黏膜呈現點狀出血,出現胸腔積液。豬腸管內有大量的液體,腸道出現壞死性腸炎,黏膜表面有一層彌漫性糠麩樣壞死假膜,將假膜剝去可以看到其邊緣有紅色的不規則潰瘍面。
取豬沙門氏菌病死豬的肝、心血及腸系膜淋巴結涂片,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以看到有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菌。在37℃的溫度下對豬沙門氏菌進行24h的培養,麥康凱瓊脂上有直徑在1mm左右的無色透明圓形小菌落。在普通營養瓊脂上表現為圓形,光滑濕潤,其邊緣整齊,直徑在1mm左右的半透明露珠狀濕潤灰白色小菌落。挑取典型菌落染色鏡檢,能看到小的革蘭氏陰性菌。用營養肉湯進行培養的,呈現均勻的渾濁物,在管底有少量的沉淀物。
豬肺疫疾又叫豬巴氏桿菌病,是一種由多殺巴氏桿菌引起的急熱性傳染病,該疾病與豬沙門氏菌病同樣會出現病豬體溫高、腹瀉、呼吸困難、皮膚有出血斑、樣濕疹等。但豬肺疫能在豬的各個年齡階段發病,很多動物都有可能被感染,通常會發生在地方性流行后期,該疾病轉為慢行疾病之前有咽喉型以及胸膜類型,其剖檢能看見肺實變區逐漸增大,出現灰黃色及灰色壞死灶,其內有干酪樣物質,胸腔有沉著纖維素。
對豬肺疫病死豬進行剖檢,主要病變表現為全身黏膜及皮下組織出血。皮下有大量淡黃色滲出液,頜下淋巴結重大出血,氣官及支氣管內能看見大量泡沫樣黏液,舌根兩側以及扁桃體相夾處有明顯水泡堤狀。肺部出現氣腫、水腫,有紅斑以及出血癥狀,還存在豆腐渣狀的壞死灶,小腸黏膜和胃部存在出血點,膀胱出血,淋巴結腫大。
豬瘟是一種由豬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病毒性傳染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豬瘟在臨床上與豬沙門氏菌病的相似之處表現為病豬均存在體溫高,具有較高傳染性,皮膚有紫紅色斑點出現,腹瀉等癥狀[3]。豬沙門氏菌病與豬瘟的區別在于,豬沙門氏菌病主要發生在1~4月齡仔豬,發病率沒有豬瘟高,且黏膜出現嚴重發炎,脾臟腫大,有邊緣不齊且大小不一的壞死灶。豬瘟在臨床上一般表現為先便秘后下痢,豬眼有分泌物,胃黏膜出現點狀出血癥狀,其皮膚常有較小的出血點,病豬精神較為沉郁,不進食,藥物治療沒有效果,不同年齡段的豬都會發病。對豬瘟病死豬進行解剖,其肝脾不腫大,也沒有壞死灶,脾有出血性梗死,在回盲口附近有口狀潰瘍。在臨床上豬瘟表現為小血管壁變性,同時引起各個器官以及組織出現出血、壞死等病變。
總而言之,豬沙門氏菌病是較為典型的四季可發疾病,較為典型的是慢行病例臨床癥狀,對該疾病的診斷可將該疾病的癥狀及病理等相結合進行。隨著該疾病不斷發展,很多常見疾病也出現混合感染,特別是初次感染發病豬,沒有發病史及其他相關資料[4],這就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全面提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率。
[1]李波,湯德元,楊澤平,等.豬沙門氏菌病與常見疾病的鑒別診斷 [J].豬業科學,2014,26(12):46-51.
[2]李潔萍,曾涼雄,尹杰,等.豬沙門氏菌病的危害及其防制[J].中國動物保健,2014(9):39-41.
[3]劉亞娟.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沙門氏菌DNAH和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D].西南大學,2016.
[4]張培德.淺談春季豬常見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