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秀(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4200)
肉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有較高感染性的疾病。2017年2月筆者曾接診一例類似病例,經臨床、實驗室等診斷確診為肉雞壞死性腸炎,隨后根據病情使用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現對該次疫病診療情況做一報告。
2017年2月中旬,永勝縣養雞戶飼養的2100羽32日齡的肉雞發現有部分雞出現精神頹廢,攝食量下降,并伴有黃白色水樣糞便排出,發病初懷疑患有球蟲病,遂使用抗蟲病藥物治療,但無任何治療效果。采食量迅速下降,病情隨之繼續惡化,患病雞群繼續增多。患病肉雞精神頹廢,缺少活力,羽毛蓬松,雙翅呈下垂狀,閉目縮頸,呆立一側,病雞呈現消瘦狀態,食欲減低,運動量減少。患病嚴重者臥地不動,食欲廢絕,體重嚴重減少,不吃不動,雞冠發鉗,有大量白色水樣糞便排出,糞便內含有消化不良的飼料,并伴有刺激性腥味。
精神萎靡不振是所有患病雞的共同特征,雙翅無力下垂,被毛出現蓬亂,雞冠和肉髯呈蒼白色,患病雞出現畏寒喜扎堆,食欲出現一定程度的減退,嚴重者廢絕,有白色水樣稀薄排出,有的糞便呈現紅褐色和煤焦油狀,糞便表面可見部分脫離腸黏膜組織或未消耗的飼料成分,病程短,發病尖叫不停,亂跑,呈急性死亡。
雞腹腔有刺鼻的惡臭氣味,小腸表面有大量針尖大小出血點和灰色壞死點,小腸中后段充氣出現明顯腫脹,約為正常大小的3~5倍,手觸有波動干。肝臟輕微腫脹,表面有灰色壞死點。腎增大。小腸后段壁脆弱,腸壁較薄,腸黏膜脫落,小腸壁有大面積出血或彌漫性出血,小腸后期存在大量深紅色、深棕色凝塊、充滿淡黃色,淺紅色,淺棕色液體,凝膠狀黏液和腸黏膜脫落。
無菌采取病死肝臟組織制成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大量有莢膜、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
無菌采取病死鴨肝臟,劃線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上,37℃厭氧培養24h后,在血瓊脂平板上長出中央隆起圓盤狀的濕潤菌落,菌落周圍發生溶血。將培養物涂片鏡檢,可見有莢膜、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陽性的大桿菌。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檢驗可確診該病例為雞急性壞死性腸炎。
良好的飼養管理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為減少疾病傳播與流行,筆者建議對發病雞舍進行徹底清理與消毒,對雞舍內的糞便及時打掃消毒,并對貯藏的飼料妥善保管,減少有害病菌對雞群的入侵。同時供給肉雞均衡的營養飼料,提供雞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少疾病暴發可能。在轉群和接種時應做好應激預防工作,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維生素等預防應激的藥物,以增強抗應激能力。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免疫接種和轉群時間。另外在更換飼料時應循序漸進的進行,將應激降低最低限值。
對患病雞全群投藥復方新霉素,量劑按照0.01%給藥,連續用藥4d。慶大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5萬單位/次伴料,每天早晚給藥一次;甲硝唑按0.1%比例混飼或按0.05%濃度飲用,連用4~5d。全群雞用復合多維飲水,連飲4d。
經過以上綜合措施,雞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新發病雞只,無死亡雞只,食欲恢復正常。
肉雞壞死性腸炎屬于四季常發性疾病,其中秋冬季節為高發季,特別是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有眾多不良的影響因素,如飼養環境、氣候條件、免疫接種等不良刺激后極易后暴發該病。該病暴發時常并發其他疾病,直接造成治療困難,造成的損失會更大。該病發病時應及時進行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最大限度的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在疾病控制住之后應再進行一段時間的藥物鞏固治療。本病極易與球蟲病發生混合感染,在治療過程中可適當加入抗球蟲藥物可減少混合感染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