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偉 楊云艷(云南省保山市畜牧工作站 678000)
對保山市肉羊產業發展思考
李宏偉 楊云艷(云南省保山市畜牧工作站 678000)
保山市依托國家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加大畜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草食畜牧業比重不斷增長,肉羊產業得到持續穩步發展,存欄量和出欄率、商品率極大提高,已成為廣大山區群眾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本地以云嶺黑山羊和龍陵黃山羊為主,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半壩區,熱區和壩區飼養量相對較少,存欄最多的縣達22萬只,僅瓦窯鎮就有6萬多只,2016年,全市肉羊存欄約60萬只、出欄44萬只、羊肉產量為1萬t。
發展肉羊產業可以加快畜牧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畜牧經濟增長、增加山區群眾經濟收入,能有效挖掘和利用農村人力、資金、土地、草地等資源,提升畜牧業發展質量,強化畜牧產業支柱地位,對于更好地實現畜牧增效、農民增收、繁榮農村市場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羊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脂肪、膽固醇含量較豬肉、牛肉低,是冬季進補佳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需求多元化,尤其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羊肉越來越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保山市生豬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肉羊養殖仍處于傳統飼養方式,產業科技含量不高,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程度較低,肉羊的出欄率、商品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培植畜牧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壯大山地牧業、實現 “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保山是云南省外連南亞、東南亞開放前沿、內連省會昆明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云南走向南亞的 “橋頭堡”建設第一市和沿邊開放的重點實驗區,320國道、杭瑞高速及在建的大瑞鐵路穿境而過,便利的交通條件為肉羊產業的發展和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區位優勢。
保山市肉羊存欄量大,養殖歷史悠久,山區群眾有肉羊養殖習慣,羊肉也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隨著肉羊市場需求量和價格的逐年攀升,農戶發展肉羊養殖的積極性高漲,肉羊養殖戶和存欄量逐年增加。經過連續多年發展,已建成一批養殖大戶、養殖小區及規模養殖場,在全市發揮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發展肉羊產業有良好的養殖基礎。
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充足的光、熱、水、氣條件,特殊的地形地貌,多樣的土壤類型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植被覆蓋度高且恢復能力強,天然草山草坡資源豐富、農副產品多,全市草原可利用面積40.63萬公頃,每年利用冬閑田地種植一年生牧草均在0.67萬公頃以上,經濟林下種草達百萬畝,玉米、稻谷、小麥、油菜、蔗葉蔗稍等秸桿飼料約100萬t,加上飼料青貯技術的應用和人工牧草種植的推廣,為肉羊養殖發展提供保障。
國家出臺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行草原植被恢復、草地改良、人工種草及牛羊棚圈建設等,不斷夯實草食畜發展基礎,為肉羊產業發展帶來重要契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發展,把畜牧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研究和部署,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畜牧業的政策措施,制定 《保山市山地牧業發展規劃》,將草食畜列為優先發展方向,為肉羊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廣大山區交通、電力、水利設施差,生產條件落后,信息閉塞,制約肉羊養殖的規模發展。千家萬戶的肉羊養殖存在品種雜亂、存欄量小,品種改良、圈舍改造、肉羊育肥、飼草飼料加工等科技手段應用少,大部分養殖戶羊圈簡陋,沒有最基本的喂料、飲水設施,肉羊營養水平普遍較差,出欄率、商品率低,養殖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絕大多數還沿襲著傳統的放牧飼養方式,養殖戶分散規模小,管理粗放,肉羊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羔羊發病率、死亡率高,農作物秸稈轉化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據調查,蔗稍利用率不到60%、玉米秸稈不足30%、麥秸不到10%,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肉羊養殖與加工連接不緊密,產、加、銷鏈條脫節,現有的養羊專業合作組織還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由于地方財政困難,總體投入畜牧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有限,信貸投入、民間融資以及外來資金投入也不多,遠遠不能滿足肉羊產業發展需求。因資金投入不足,一些優質肉羊品種無法大量引進,肉羊發展的疫病防控、科技培訓、試驗示范等高新技術難以實施,致使肉羊產業發展科技應用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養殖效益不能更好凸顯。
隨著市場流通不斷擴大,動物疫病傳播流行的機率增加,一些新疫病不斷傳入,如羊痘、小反芻獸疫等,給肉羊產業發展帶來較大威脅,疫情防控形勢嚴峻。
圍繞牧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建立 “業主投入、部門幫扶、信貸支持、項目支撐、政府獎補”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形成國家和地方財政補助資金、信貸資金、養殖戶自籌資金等推動肉羊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局面,著力培植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肉羊養殖企業、養殖大戶、養殖示范小區,推動肉羊產業跨越發展。
按照 “扶優、扶強、做大”原則,搞好肉羊產業發展規劃。以養殖基礎好的隆陽、昌寧、龍陵為重點區域建設肉羊生產基地,建成一批有影響的專業戶、示范場,輻射帶動肉羊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大力推廣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肉羊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好板橋、蒲縹、鎮安、象達等各大活畜交易市場,加大價格和供求信息網絡系配套設施建設,培植肉羊運銷實體和販運大戶,以解決市場基礎設施差、營銷信息不靈敏、外銷量受價格波動影響大等問題。
健全完善肉羊產業發展疫病防控、良種繁育、信息服務等支撐體系,圍繞標準化生產,突出抓好技術培訓、品種改良、飼養管理、疫病防治、圈舍改造、飼草料基地建設等科技措施的落實,促進肉羊產業提質增效。
注重草原生態保護,合理利用草地資源,鼓勵支持利用荒山、荒坡、撂荒地、河灘地等發展肉羊養殖,大力實施“林畜并舉、種養結合、綠色環保、循環發展”戰略,積極推行 “糧、草、秸稈—畜—沼—農田、草地施肥灌溉”循環經濟模式,利用好冬季閑置的農田地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對宜牧草地、草山進行改良,加大秸稈飼料和農副產品開發利用,實施圍欄定點放牧,草坡輪牧,推行全舍飼或放牧+舍飼養殖模式,推進肉羊產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第一作者李宏偉 (1970.11-),男,專科,助理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科技推廣工作。
楊云艷 (1973.2-),女,大學本科,高級畜牧師,從事畜牧科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