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琴(江蘇省泰興市農委農業執法大隊 225400)
仔豬先天性震顫防治
蔣琴(江蘇省泰興市農委農業執法大隊 225400)
仔豬先天性震顫又稱為傳染性先天性震顫,俗名 “仔豬舞蹈病”,是一種陣攣性疾病。新生仔豬全身或局部肌肉痙攣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本文將從發病原因,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合理的診斷和防治方法,以期為本病的研究提供依據。
仔豬;先天性震顫;仔豬舞蹈病;防治
仔豬先天性震顫又稱為傳染性先天性震顫,俗名 “仔豬舞蹈病”,主要感染剛出生不久的仔豬,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該病全世界各個國家均有分布,多為散發,有的部分仔豬發病,有的全窩患病,給養豬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了解和防治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對仔豬先天性震顫的發病原因眾說紛紜,還未形成一致看法。有研究報道認為本病是母豬妊娠期間營養不良引起胎兒發育不良,尤其是小腦發育不全所致。也有研究稱本病有遺傳性,可由豬瘟、偽狂犬等病所引起,特別在母豬懷孕期間注射豬瘟疫苗,從而導致弱毒豬瘟病毒感染胎兒引起該病。現今國內外對本病的研究普遍認為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并且已經分離了病毒,將分離的病毒接種于懷孕母豬后可以復制出該病。此外,當剛出生的仔豬受到興奮或寒冷引起應激反應,以及注射組胺或麻黃素可以加劇本病的發生。
仔豬先天性震顫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多為散發。本病主要感染剛出生不久的仔豬,成年母豬多為隱性感染,各品種的豬之間無明顯易感性差異,主要傳染源為新生仔豬。目前本病傳染途徑是由母豬通過胎盤直接傳染給仔豬,未見仔豬間水平傳播,但成年豬之間可發生水平傳染。
患本病的母豬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剛出生不久或僅出生幾小時的仔豬表現出典型癥狀,骨骼肌出現不隨意有節奏地震顫,有的全窩豬發生,有的僅部分豬發生。癥狀表現有輕有重,主要在頭部、四肢和尾部出現持續性震顫,癥狀較輕的仔豬僅僅耳和尾部出現震顫,而病情嚴重的仔豬全身震顫。有的患病癥狀嚴重的仔豬全身出現有節奏的震顫,站立不穩,被迫躺臥,倒地后震顫癥狀得到緩解或停止,然而當再次站立后重新全身開始震顫。有的仔豬由于頭部和頸部強烈震顫而無法吃奶,最后由于饑餓,身體極度消瘦而死亡。有病輕者,雖然有震顫癥狀,但仍可運動,體溫、呼吸和脈搏都沒有出現明顯異常。
本病極少出現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病死豬尸體經剖檢后的神經系統進行組織學檢查,發現明顯的髓鞘形成不全,小腦發育不全,小動脈脈管發炎、變性,腦血管周圍腦基部呈間歇性充血和出血。小腦硬腦膜縱溝竇增厚、水腫和出血。其他器官血管也有增生變化。
本病診斷依據其流行特點和特殊的臨床癥狀可基本確診。由于該病的病毒不會引起細胞病變,同時對本病病毒暫時也沒有可以檢查的抗原免疫學方法,因此,將該病毒分離后進行實驗室診斷的意義不大。
該病普遍認為是由病毒引起,而且無特效藥,治療本病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如保持豬舍溫暖、干燥清潔,對新生仔豬精心護理,保證及時吃上母乳或人工哺乳,可以使大多數病仔豬痊愈。同時為防止母豬成為帶毒者,豬瘟病毒經過胎盤傳播給仔豬,超前免疫在種豬場禁用。種公豬與本病的傳播有密切關系,若發現種公豬帶有該病毒立即淘汰,控制新發病。有研究報道,用鹽酸氯丙嗪每次25mg和維丁膠性鈣每次1ml,每天兩次,搭配VAD膠丸每次兩粒,每天3次,連用一周,同時保持豬舍環境安靜,精心護理仔豬,治愈率可達80%以上。
此外,對于遺傳性類型,仔豬發病后護理得當可以活到成年且癥狀消失,依然不能留種,防止在豬群中再次傳播此病。
由于本病無特效藥,疾病預防是關鍵,同時本病無預防的免疫疫苗,因此,預防本病主要采取以下綜合預防措施。
(1)引種前查清公豬病史。查清公豬配種后有無患該病的子代,若有要及時淘汰,同時發過病的仔豬存活后即使沒有癥狀也不能留做后備豬,避免本病通過配種垂直傳播。
(2)加強豬舍的管理,維持良好的環境,確保豬舍干燥溫暖,避免仔豬應激反應的發生。特別是要維持豬舍溫度,剛出生的仔豬大多保溫性差,環境適應力不強,恒定溫度有助于仔豬克服本病。
(3)患病仔豬常常是由于吃不上奶或行動困難,被餓死、踩死,所以要加強對患該病仔豬的護理,在生產中對一些趴在地上行動不便,但精神狀態還不錯的仔豬可人工哺乳輔助仔豬吃奶。
(4)給哺乳期的母豬供給全價飼料,以便仔豬可以從母乳中得到足夠的營養抵御該病。
(5)規模化養殖中,由于要大量的財力和精力護理小豬,所以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對于病情十分嚴重的或個體太弱的仔豬建議直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