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福 陳明生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犬瘟熱免疫失敗原因
鄭志福 陳明生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毛皮動物養殖過程中,經常遇到養殖場已按程序給毛皮獸注射了犬瘟熱疫苗,但有時會出現犬瘟熱病例,有的養殖場自認為毛皮獸已注射犬瘟熱疫苗,犬瘟熱就不會發生,放松了觀察,出現大群或部分患病動物,延誤最佳治療方案實施,導致毛皮獸醫的死亡,從而造成經濟損失。
究其原因造成毛皮動物犬瘟熱免疫失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現將養殖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隨著毛皮動物養殖的迅速發展,養殖數量的增加,養殖規模的擴大,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養殖密度越來越大,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疫病傳染源也在增多,這就給免疫時間的掌握增加了難度,有些養殖場仍按照傳統觀念即每年6月底7月初某幾天免疫,大多數在仔獸分窩時某幾天集中一次免疫注射犬瘟熱疫苗,采用一刀切式免疫方法,現在由于養殖周圍環境不同,母獸受胎時間和產仔及斷奶時間不同,就是同一種動物母獸產仔時間并不相同,只是時間相對集中,產仔早與產仔晚的時間有的相差20多天,科學的免疫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就影響免疫因素綜合全面考慮。首免疫苗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免疫效果不佳,應根據母源抗體消長規律進行免疫,最好是進行母源抗體檢測,免疫過早疫苗被母源抗體中和掉,起不到免疫效果,免疫時間過晚,母源抗體低容易先期感染病毒,極易造成整個獸群發生犬瘟熱,因此,首免時間的確定很重要,第二次免疫也很重要,許多養殖場誤認為一次免疫定終生,二次免疫麻煩,不愿意進行再次免疫,極易造成因抵抗力低的動物發病遍及全群發生犬瘟熱,根據疫苗免疫原理,二次免疫后抗體產生快,水平高,有利于獸群犬瘟熱的免疫,特別是疫區和環境污染嚴重及獸群感染機率大的地區,不進行二次免疫,很容易造成部分抗體低的獸發病,進而播及全群。諸城地域多年來的經驗是毛皮動物養殖場靠諸城動物疫病控制中心檢測母源抗體水平后決定首免時間,一般集中在在仔獸斷乳分窩時40~50日齡 (據山東農業大學動科院報道仔貂在45日齡時是最佳免疫時間)進行首免免疫(貂每只1ml,狐貍和貉子每只2ml),再過15~20d后加強免疫一次,種獸在配種前1~2月再進行一次疫苗免疫注射。
有些養殖場注射疫苗時達不到有效劑量,如狐貍和貉也按照每只1ml注射,這樣就是注射劑量不足,從而造成免疫失敗,極易出現疫情發生,對發病獸可用免疫血清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如果場內或周圍場已發生犬瘟熱,應對未發生貂進行緊急接種,劑量為正常量的2~3倍。
犬瘟熱是弱毒活疫苗,不能接觸消毒液,有些養殖場不懂得消毒常識和理論,不但注射器具用化學消毒法,怕麻煩不換針頭,采用消毒液或酒精棉消毒針頭,從而造成部分疫苗被殺死,降低疫苗效價,極易導致免疫失敗,造成獸群感染患病幾率增大,應用消毒好注射針頭并每只貂更換一個針頭。
疫苗是用于動物預防動物免于某種疫病的發生,因此,發病動物不能接種疫苗,犬瘟熱本身是免疫抑制病,未接種疫苗前感染犬瘟熱野毒,無論接種免疫幾次疫苗,也不能產生有效保護,發病群體緊急免疫的目的也是為了防健康動物免于發病,另外獸群阿留申病陽性率高、弓形體、附紅細胞體感染等免疫抑制病的發生,影響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敗。此外,有些養殖場認為免疫后不能用藥,有病也不敢治,疫苗免疫效果下降,但抗病毒藥在免疫接種前后幾天內不能給藥,使用后會影響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敗。
在注射疫苗期間動物應避免調動、運輸和飼養條件驟變,以免應激反應而導致疫苗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造成免疫失敗;免疫前后使用免疫抑制藥,如磺胺類藥物,氯霉素類,激素類等免疫抑制藥或者抗病毒類藥,影響疫苗免疫效果,引起免疫失敗;免疫前未驅蟲,機體帶蟲免疫力低,影響免疫效果;營養狀況不良,免疫效果差,容易發病;遺傳因素是獸群中有免疫缺陷的個體或者先天性不足對疫苗不敏感的個體,免疫后抗體達不到要求,造成獸群零星發病;疫苗質量、運輸保存、疫苗應用時稀釋和存放時間等因素都是造成免疫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