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永(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 262200)
毛皮動物附紅細胞體防治
王海永(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 262200)
目前影響毛皮動物產業的幾類疫病如水貂阿留申病、犬瘟熱、布魯氏桿菌病、狂犬病、寄生蟲病等嚴重影響毛皮動物養殖產業的發展和人身健康,隨著毛皮動物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新傳染病可能威脅毛皮動物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控制和消滅動物疫病,減少影響皮毛質量的因素應加大對疫病的研究,確保毛皮動物的健康,從而促進毛皮動物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毛皮動物附紅細胞體病對毛皮動物健康和毛皮質量會造成影響和經濟損失。
毛皮動物附紅細胞體病是附紅細胞體附著在毛皮獸的紅細胞表面和游離于血漿中引起的一種熱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貧血、黃疸、呼吸困難、下痢為特征。貂在動物分類上屬于食肉目、犬科、貉屬。
附紅細胞體也稱血蟲體,簡稱附紅體,是寄生于人畜紅細胞表面血漿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在一般涂片標本中觀察,其形態為多形性,如球形、環行、盤形、啞鈴形、球拍形及逗號形等,大小波動較大,介于0.1~2.6um。附紅體既有原蟲特點,又有立克次體的特征,長期以來其分類地位不能確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測序、PCR擴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認為屬于柔膜體科的支原體屬。無細胞壁,無明顯細胞核、細胞器,無鞭毛,2800倍顯微鏡下,可見分布不均的類核糖體。常單獨或鏈狀附著于紅細胞表面,也可游離于血漿中。附紅細胞體發育過程中,形狀和大小常發生變化,可能與動物種類、動物抵抗力等因素有關。對干燥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溫。一般常用消毒劑均能殺死病原,如0.5%石碳酸于37℃3h就可將其殺死。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夏秋季多發;各種日齡獸都可感染,成年獸比幼齡獸多發。狐貍最易感,貉次之,水貂再次之。患病獸及隱性感染獸是重要的傳播源。傳播途徑目前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通過采食血液可以直接傳播,也可通過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蟲(蚊子、蠓等)傳播,注射針頭的傳播也不可忽視,因在給獸注射治療或免疫接種時,有些養殖戶往往不換針頭連續注射,就有可能造成附紅細胞體人為傳播。健康獸也可檢測到少量附紅體存在,但不會造成動物發病,通常情況下,只發生于那些抵抗力低的獸,過度擁擠、長途運輸、天氣驟變、飼養管理不良、補捉或飼料更換及其它疾病感染時,獸群亦可能發生此病。
臨床以高熱、貧血、黃疸、呼吸困難、血便、癱瘓為特征。
無任何臨床癥狀,突然倒地劇烈抽搐,全身僵直,口吐白沫迅速死亡。
先出現采食減少,體溫升高(41~41.5℃以上),呼吸困難,后期可見后肢癱瘓,不食,嚴重時間歇性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注射抗生素無效,迅速死亡,病程一般為1~2d。
食欲逐漸減退,被毛粗亂,消瘦,腹瀉,持續數日后衰竭而死。
病死獸被毛粗亂,眼結膜、齒齦、口腔等可視黏膜蒼白或黃染;血液稀薄,血凝不良;肺氣腫、蒼白或稍黃色;腹腔積液,肝、脾、腎腫脹,呈淡黃色或黃色,表面有出血點;胃腸漿膜淡黃色,黏膜出血。
根據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實驗室觀察到70%以上的紅細胞才能確定為原發性感染,否則僅能診斷為合并感染。鏡檢觀察到紅細胞失去固有形態,其表面附著數量不等的附紅細胞體,許多紅細胞形狀不整而呈輪狀、星狀及不規則的多邊形等,游離在血漿中的附紅細胞體呈不斷變化的星狀閃光小體,在血漿中不斷地翻滾和搖擺。動物出現的臨床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應注意同其他疫病癥狀區別,做好鑒別診斷,防治混淆誤診。用顯微鏡鏡檢確診,不需要用其他微生物學檢驗和血清學檢驗方法。
群體可用強力霉素、土霉素配合磺胺類藥物拌料飼喂;個體可用四環素、土霉素10mg/kg體重和金霉素15mg/kg體重口服或肌肉注射,連用5~7d,也可用三氮咪、貝尼爾、咪唑苯脲等抗原蟲藥深部肌肉注射。同時用黃芪多糖、VC、VB6、VB12、硫酸亞鐵等進行輔助治療。
夏秋季獸舍周圍要除草、排積水、防蚊、蠓等吸血昆蟲滋生;定期驅除疥螨、蜱、虱子等體外寄生蟲,防止通過體外寄生蟲傳染;免疫治療注射時做好器具消毒,針頭更換等工作,防止針頭傳播;嚴禁喂豬、牛、羊、兔、家禽等副產品及其下腳料,或血液制品,不同種毛皮獸尸體也不能生喂;減少應激,有天氣變化、飼料更換、運輸、調群等應激因素時候添加抗應激藥物;勤觀察毛皮獸毛色、可視黏膜發現異常立即添加藥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