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寶(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青石嘴鎮大灘獸醫站 810399)
牛結核病診治
馬洪寶(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青石嘴鎮大灘獸醫站 810399)
牛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不僅能在牛群中傳播,也能在人群中傳播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本文通過對牛結核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疾病診斷的研究,提出該病的診治方法,以期為廣大養牛農戶提供參考。
牛結核病;分支桿菌;診斷
牛結核病是一種由分枝桿菌引起的不僅在牛群中傳播,也能在人群中傳播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該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尤其是奶牛業發達的國家。患病牛主要出現貧血、乏力、體型消瘦、精神萎靡、組織器官出現結核結節以及鈣化等癥狀。若該病未能及時控制,其病死率可達10~20%。
牛結核病病原菌對奶牛群致病力最強。患病奶牛壽命比健康牛短很多,產奶量顯著減少,常常不能懷孕。該菌對營養要求嚴格,最適生長pH為5.9~6.9,固體培養基培養3周才開始生長,菌落細小、干燥呈鱗屑狀。該病菌對鏈霉素、環絲氨酸、異煙肼、氨水楊酸鈉和利福平等藥物,敏感程度不同。然而,對青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其他廣譜抗生素該菌均不敏感。此外,中藥白芨、百部、黃芩等對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本病主要感染對象是牛,尤其是奶牛,其次是水牛、黃牛,一年四季都可發生。畜舍飼養密度過大、陰暗、潮濕、污穢不潔、飼養不良等均可誘發本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該病原菌可隨呼出的氣體、痰、糞便、分泌物排出體外,污染空氣、飼料、食物、飲水和環境,一旦健康牛與病牛接觸,或誤食被分支桿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等后感染該病。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10~45d,有的長達數月或數年。肺結核發病的初期癥狀不明顯,隨病情發展病牛出現無食欲不振和反芻異常。臨床上一般依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分為肺結核、乳房結核、腸結核和淋巴結核。
病初食欲無明顯變化,但在清晨病牛吸入冷空氣或塵埃空氣時出現咳嗽,先為短干咳,后為頑固性干咳。隨著病情發展,咳嗽加重,頻率增加,出現氣喘,黏性鼻液、呈灰黃色,呼出有腐臭味的氣體,咳出黏液為淡黃色。聽診肺區有半濁音或輕濁音。
腸結核一般犢牛較為常見。病牛多出現消化不良,前胃弛緩,頑固性下痢,糞便呈稀粥狀,便中常常混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有時可見鮮血,全身乏力,迅速消瘦,肋骨顯露。直腸檢查:腹膜粗糙,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乳房結核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乳房上,乳房淋巴結腫大,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硬結節,乳汁變的灰白、稀薄,泌乳量急劇減少,有時混有膿汁。發病后期乳腺細胞萎縮,最后泌乳停止。
淋巴結核病變在各處淋巴結上都可發生。當咽部淋巴結腫大時出現咽喉壓迫、呼吸聲音粗厲;若肩前和股后淋巴結腫大出現前后跛行癥狀;縱膈淋巴結腫大出現瘤胃鼓氣癥狀。
形成多個結核結節是該病最典型的病理變化,常發生在肺部和其他發病部位的淋巴結。在病牛肺臟肉眼可見大量增生性結節,形態大小不一,顏色呈白色或黃白色,切面一般呈現干酪樣壞死,有時發生鈣化。肺臟組織有的首先發生壞死,接著軟化溶解,最后形成空洞。病牛胸膜和腹膜上可見形似白色珍珠的大小不一結節,又稱 “珍珠病”。
依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特點可進行初診,如需確診還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常見實驗室診斷一般采用細菌學檢查和結核菌素試驗。
對疑似患該病的病牛先進行隔離,取痰液、尿液、乳汁或其他部位的分泌物,涂片,用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染色后觀察,為革蘭式陽性桿菌,可進行初步的確診。
結核菌素試驗是確診該病的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取0.1ml結核菌素皮內注射,72h后判定結果。注射結核菌素的局部皮膚出現皮膚紅腫,皮厚增加超過4mm這些明顯的炎性反應,即為陽性;若皮膚無明顯紅腫,皮厚增加2~4mm,則為疑似病例;皮厚增加小于2mm為陰性。針對疑似病例,則在30d后對疑似患病的牛進行復檢,若仍為疑似則30~50d后再次進行復檢,仍為疑似,則可判為陽性。
該病的預防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措施:(1)一旦發現病牛要進行嚴格的隔離,防止結核病的擴散傳播。同時用2%的燒堿、10%的漂白粉或5%的來蘇兒等消毒劑對病牛所在的活動范圍進行消毒;(2)定期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對確診陽性牛的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疑似病例在6個月內對疑似病牛檢查3次,若并未陽性病例,可認定為健康牛群;(3)堅持自繁自養,如需外購牛群,新購入的牛群先進行隔離飼養,做好檢疫工作,確認無該病后方可并群;(4)預防接種,對于易感犢牛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達到預防本病的目的。
目前結核病治療比較困難,主要采取預防的措施,一旦發現病牛應依據國家相關規定立即撲殺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病程稍緩的病牛,如需治療可應用鏈霉素和異煙肼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