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燕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畜牧獸醫站402260)
豬瘟與鏈球菌混和感染診斷與體會
桂小燕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畜牧獸醫站402260)
近年生豬規模養殖實踐中,以“豬瘟”繼發 “豬鏈球菌病”為代表的多元混感綜合征廣泛流行,針對豬瘟與鏈球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現狀總結出本病的典型臨床癥狀,有利于開展早期科學診斷及有效防控。在以防為主的前提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藥物防治方案,并提出一些當前實用的防治體會。
溫和型豬瘟;致病性鏈球菌;混合感染;臨床癥狀;診斷要點;綜合防控;防治體會
本病發病豬呈急性發病且傳染性極強,以保育期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癥狀最為明顯,一般同場(舍/欄)仔豬先出現飲食欲衰減、畏寒扎堆、昏迷嗜睡、呼吸困難、間歇性咳嗽、流淚涕下、機體逐漸消瘦脫水、排干硬帶血或附著灰白色脫落黏膜的糞便等癥狀;病程約3~15d不等,病程中后期發病出現口鼻流血、眼結膜蒼白、眼角有月牙形淚斑、關節腫脹及跛足等;隨病程推移、繼發癥加重,病豬出現嚴重的多器官衰竭癥狀,最終因呼吸、消化、中樞神經系統等功能的嚴重衰竭致死。
癥見全身性內臟黏膜廣泛性出血;肝臟瘀血、壞死表面呈灰白色、灰黃色、暗紅色不等;脾臟明顯腫大、邊緣及背面有廣泛性出血斑;腎臟水腫、表面散布不規則條紋狀血斑;胸腔積液或帶血;心臟冠狀脂肪和心尖表面有出血斑、心室切面肌肉松弛、心內膜出血;肺萎縮、色變(多為紫黑色);氣管及支氣管內膜充血、水腫;胃內充滿消化不全食糜、胃底黏膜及胃賁門和幽門處有彌漫性出血斑;小腸漿膜層彌漫性出血、空腸鼓氣、腸黏膜潰瘍及局部壞死灶、部分腸道有彌漫性出血斑。
從發病群內隨機抽取6份新鮮豬血,經離心處置分離少量血清,做豬瘟抗體檢測試驗(正向血凝試驗),檢查結果均為陽性。
無菌條件下取病死豬的肝、腎、脾和腸系膜淋巴結組織,制作備用觸片,以酒精燈火焰固定,再經革蘭氏染色并作顯微鏡檢察,可見藍紫色的單個游離、或成對、成串的葡萄球狀菌體(鏈球菌);無菌條件下取脾臟組織接種于血液瓊脂培養基、普通瓊脂培養基、肉湯培養基進行培養,置3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后取出,置高清油鏡下觀察菌落形態,可見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形成半透明、表面光滑、微隆起、淡灰色、露珠狀的小菌落,外層見明顯的溶血環,總體生長良好;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較為貧瘠;在肉湯培養基上先均勻混濁、最后在試管底部形成絮狀沉淀,上部分層呈半透明澄清液。
藥敏試驗結果為:頭孢氨芐和青霉素呈高度敏感,恩諾沙星低度敏感,丁胺卡那霉素不敏感。
首先是要落實重大疫病(豬瘟、豬藍耳病、豬口蹄疫)疫苗強制免疫,尤其是能繁母豬配種前務必要做好豬瘟疫苗的免疫,至產后20~30d、母源抗體保護力逐漸消失,應對未做超免的子豬用4頭份劑量的兔化豬瘟弱毒疫苗普遍免疫1次;發病場子豬在本病流行期間也可做1次超免,30日齡以內注2頭份/頭、60日齡以上注4頭份/頭。其次是嚴把引種及交易關,強化早期檢疫檢驗,及時檢出和劣汰帶病個體,從源頭上控制傳染源(陽性個體)流入本區(場)。第三是強化本場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嚴防場外無關人員、動物、車輛、用具等未經嚴格消毒隨意進出本場(舍),本場管理人員也要長期堅持嚴格的消毒滅源及無害化處置制度,確保將外源性感染幾率降至最低,嚴防豬瘟病毒等病原體傳入本場。
對于有治療價值的商品豬群,筆者認為當前較為普適、高效的防治方案為 “黃芪多糖注射液(抗病毒、強免疫力,0.2ml/kg)+頭孢噻呋鈉(主治:消化、呼吸混感,0.1g/kg)或氨芐西林鈉(主治:消化、呼吸混感,0.1g/kg)或氟苯尼考(主治:呼吸道感染特效,0.05g/kg),混合肌注,1~2劑/d, 連注 3~5d。
桂小燕(1983.1-),女,重慶市江津區人,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生豬養殖場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