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山(山東省濟南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50099)
探討鴨疫里氏桿菌病診治方法
王慶山(山東省濟南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50099)
本文分析鴨疫里氏桿菌病的流行特點,簡要闡述其臨床特征,以解剖、實驗室試驗等方式對病菌進行確認,對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鴨疫里氏桿菌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在實際生產中減少鴨疫里氏桿菌病的發生,保證養鴨業經濟效益。
鴨疫里氏桿菌病;防治
鴨疫里氏桿菌病也可以叫做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由鴨疫里氏桿菌病引發,屬于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雖然用抗菌素的療效顯著,但該病仍會頻繁、反復發生,主要臨床表現為角弓反張、共濟失調、分泌物呈漿液性、頭頸震顫,主要病變特征表現為肝周炎、氣囊炎以及纖維素性心包炎,也稱 “三炎”,屬于養鴨行業中比較危險的傳染病,對養鴨行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鴨疫里氏桿菌病主要感染對象為雛鴨,尤其是在2~4周齡的小鴨,最容易感染鴨疫里氏桿菌病,1周齡以下和成年鴨不會有鴨疫里氏桿菌病產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發病。通過黏膜、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破損的皮膚感染,雛鴨生長時間、養鴨管理者的養殖水平、反激因素以及毒株特性等都直接影響到發病的死亡率。
當小鴨蹼底皮膚出現皸裂現象時,會有較深的竇道,極易被鴨疫里氏桿菌病入侵。發病初期小鴨大多呈精神沉郁狀,并伴有縮頸以及腿發軟現象,小鴨不愿走動,沒有進食的欲望,同時會流鼻、流眼淚。發病一段時間會有神經癥狀,比如說鴨的脖子、頭會出現仰臥或者扭曲現象,同時雙腿表現出游泳狀劃動。小鴨糞便顏色變為黃綠色,污染肛部周圍的羽毛。
將患有鴨疫里氏桿菌病導致急性死亡的小鴨進行解剖,發現心臟包膜的厚度會增加且變得渾濁、會滲出纖維素性物。小鴨肝臟略微發腫,也同樣會滲出纖維素性物。
在無菌環境中取病死小鴨的病變組織,如腦、肝臟、心臟分別在普通培養基、巧克力培養基以及麥康凱培養基進行接種,置于蠟燭罐中48h。然后取出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可發現,普通培養基以及麥康凱培養基上并沒有生長的菌落,而巧克力培養基上有肉眼可見的奶油樣菌落形態出現,其特點為圓形、稍微突起、表面光滑、直徑大約在1~2mm,且會逐漸變大。結合鴨疫里氏桿菌病的流行情況、具體臨床特征、剖檢以及實驗室診斷,可以確診該病為鴨疫里氏桿菌病[1]。
鴨疫里氏桿菌病一旦產生,會頻繁、反復發生,不容易治好,且死亡率較高。因此,鴨疫里氏桿菌病的防治需要以預防為主。雛鴨在1~2周齡進行鴨疫里氏桿菌滅活疫苗的接種,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當鴨疫里氏桿菌病發生時,治療藥物可選擇壯觀霉素、利高霉素、磺胺類、氯霉素以及林可霉素等,因為這種病容易有抗藥性產生,在進行治療時,可以將細菌分離,先做藥敏性試驗,根據實驗結構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在用藥時不要只選擇一種藥,多種藥物交叉使用,才能有良好的療效[2]。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鴨疫里氏桿菌病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養殖時衛生條件不達標以及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同時鴨疫里氏桿菌病有死亡快、病程短、發病急的特點,藥物通常還沒有發揮出療效雛鴨就已經開始死亡,做好預防工作十分必要。血清型比較多,即使同一養鴨場,在不同時期所流行的血清型很可能不一樣,極大增加防治工作的難度。接種疫苗通常需要3周時間才能對雛鴨起到保護效果,但往往雛鴨鴨疫里氏桿菌病的高發期為2~3周齡,因此很難起到預期保護效果。做好防治工作,還需要在發病后,對養殖場環境進行徹底消毒,避免重復多次發生。總而言之,想要避免鴨疫里氏桿菌病對養鴨業帶來的損失,必須要以做好防治工作為主,同時以藥物、疫苗進行輔助治療,才能將鴨疫里氏桿菌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1]馮曉梅.鴨疫里氏桿菌病的診治[J].水禽世界,2012(3):27-28.
[2]陳文新.淺談鴨疫里氏桿菌病的診治與體會[J].畜禽業,2012(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