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增斌
“立足四川、融入重慶”,四川廣安市各區縣主動融入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加快打造成渝經濟區新興增長極,探索出區域合作新路。
四川省廣安市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位于四川東部,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心地帶,是出川入渝的“東大門”,轄2區3縣1市,轄區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70萬。現已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近年來,廣安市始終堅持“立足四川、融入重慶”發展定位,全面加強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主動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加快打造成渝經濟區新興增長極,探索出了一條區域合作發展新路子。
“渝廣合作”成西部區域發展典范
積極搶抓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機遇,按照《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片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加強與重慶務實合作,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合作成果持續擴大,形成了寬領域、廣范圍、深層次合作格局,渝廣合作成為西部區域合作發展典范。
——發展規劃無縫銜接,形成渝廣一體發展格局。重點加強與重慶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市發展等方面規劃對接,兩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共同開展重慶大都市與廣安市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完成渝廣合作“十三五”規劃、“三年滾動計劃”、年度合作計劃等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渝廣兩地一體發展、深度融合。
——產業發展協作配套,培育高端新興產業集群。與四川省經信委、重慶市經信委簽署《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協議》,規劃三方共建“川渝合作共建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川渝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川渝合作共建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等示范區,對接配套重慶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積極融入渝西旅游經濟帶聯盟和重慶都市旅游經濟圈,與重慶共建“泛環渝旅游合作示范帶”,工業項目50%以上為重慶配套,每年銷往重慶農產品占全市農產品外銷總額75%,每年接待重慶游客占全市游客總量60%以上,廣安成為重慶重要的工業協作配套基地、農產品供應基地和休閑旅游“后花園”。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將鐵路、公路、水路等對外通道建設納入《重慶市與四川省毗鄰地區綜合交通規劃》,蘭渝鐵路、巴廣渝高速、廣安港等重要通道建成營運,廣安過境高速公路東環線及渝廣高速支線開工建設,極大地縮短了兩地時空距離。依托蓉歐快鐵和渝新歐國際鐵路等對外大通道,主動爭取實施廣安至重慶的鐵路通道建設。目前,兩地已形成3條鐵路、3條高速、5條國省干道、1條水路的交通網絡體系,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
——公共服務對接共享,實現兩地市民同城待遇。加強與重慶在政務服務、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合作,兩地共同開設企業異地投資工商登記注冊綠色通道,開展學校間教學管理交流合作,啟動實施重慶市部屬醫療機構和三甲醫院對口支援廣安醫療機構工作,建立渝廣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電子轉移接續、勞動保障維權協作等系列制度辦法,促進了渝廣兩地公共服務有效對接。
借勢借力建川東北中心城
充分發揮納入成渝城市群發展、重慶城市群規劃優勢,做好融入重慶文章,借勢借力加快發展,建設川東北中心城市取得階段性成效。
——主動融入重慶發展,接受核心城市輻射帶動。重慶將廣安作為第7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統籌納入重慶城市群規劃,支持廣安發展帶狀城市,推動廣安與兩江新區深化對接交流。我們主動融入重慶城市群,全面對接重慶城市規劃,加快發展廣安主城區、國家級經開區、官盛新區、神龍山組團城市等城市核心區,支持緊靠重慶的鄰水縣、武勝縣加快城市開發建設,主動接受重慶主城區輻射帶動,促進了渝廣兩地同城發展。
——加快組團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實力。為更好地承接成渝城市群輻射帶動,堅持走組團城市發展之路,以廣安主城區為中心,通過城區間快速通道建設,促進中心城區與各組團融合發展,擴大城市規模容量,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為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創造良好條件。目前,廣(安)岳(池)大道建成通車,廣(安)華(鎣)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設,廣(安)前(鋒)大道完成改造升級,正積極爭取將廣(安)武(勝)、廣(安)鄰(水)快速通道納入國家支持范圍,實現了各組團城市在規劃上相互對接、在空間上相互靠近、在發展上相互促進,整體競爭實力明顯增強。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積極分擔核心城市功能。加快商貿體系建設,摩爾春天、重慶百貨、美好家園等大型商貿企業相繼落戶,城市核心商圈逐步形成。加快物流體系建設,成功引進遠成物流、成諾物流等知名物流企業入駐,棗山、前鋒、臨港等一批物流園區加快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加速構建。加快金融體系建設,成功引入成都銀行、重慶銀行等在廣安設立分支機構,金融組織日益健全,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漸成規模。加快信息化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平臺,實現與重慶信息服務平臺對接,與省政務云實現共享共用,電子政務交流便捷暢通。
創新發展邁向新興增長極
緊跟科技變革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區域合作,經濟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正逐步向成渝經濟區新興增長極邁進。
——培育創新發展動力,建設創新發展先導區。探索借智借力發展新路子,聘請高端決策咨詢暨投資促進專家把脈問診、牽線搭橋,帶動了一批“國家千人計劃”“四川省千人計劃”的知名專家、院士團隊落戶廣安;依托與北京中關村、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等建立的合作關系,大力推進科技合作創新,建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市企業技術中心56個、省級創業示范基地3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園6個,成功創建為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四川省試點示范市,為推動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發展高地。主動順應發展趨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新興產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引領、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與新材料、高新技術、新型住宅制造、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2015年實現產值829億元、增長36.5%。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等六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速培育,成功創建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和現代物流業試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發展規模、質量水平大幅提升,探索出了“產村相融、農旅結合”的丘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營造開放合作優勢,建設開放型經濟示范窗口。充分發揮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地優勢,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先后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港澳等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與法國布羅涅·比揚古市、韓國龜尾市等重要城市建立友城關系,與10余個國際國內知名商會、社會團體等建立投資促進戰略合作關系。廣泛開展重點區域合作,先后與重慶、深圳、天津、中關村等重點區域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深入推進區域協作共贏發展,渝廣共建產業園、廣安(深圳)合作產業園、天津高新區(廣安)創新示范園區、廣安高新產業示范區(中關村產業轉移基地)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區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承接產業能力不斷增強,建設區域合作典范取得明顯進展。
力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把廣安打造成為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的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聯合南充、綿陽、遂寧、德陽、廣元共同出臺《嘉陵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印發《廣安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建設8大重點任務和29項具體工作扎實推進。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在重點開發區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綠色化,在重點生態區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域開展“潔凈水”行動,大力實施長江防護林體系、天然林保護、石漠化和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推進華鎣山森林公園、嘉陵江和渠江生態經濟示范帶建設,加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水源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路子。
——加快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實施兼并重組、產能轉移、轉產升級。“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技改投資627億元,關閉地方小煤礦39個、淘汰落后產能923萬噸。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進農業廢棄物、工業固廢、建筑廢棄物、生活垃圾等資源綜合利用,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推行節能產品開發、節能技術成果推廣使用,開通城市慢性公交系統,發展CNG營運汽車965輛,發展LNG公交車142輛,投放城市公共自行車1000多輛,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廊道。主動參與川東北森林城市群建設,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行動,大力推進有山皆綠、重點補綠、身邊增綠、全民愛綠、政策扶綠“五大工程”,加快建設以華鎣山和嘉陵江、渠江為重點的生態廊道,森林覆蓋率達45.2%,筑牢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施環境共建共治,與重慶市、川東北經濟區兄弟市等地,建立水污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在嘉陵江、渠江、大洪湖和御臨河4條主要河流出境處建設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水質穩定達標率100%,出川斷面水質達國家Ⅱ類標準,有效保障了下游重慶的飲用水安全;建設投運川渝合作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示范項目PM2.5空氣自動站,實施重點企業排污情況24小時監控,有效改善了區域大氣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