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苗鄉興文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是烏蒙山扶貧連片開發省級規劃縣,生態環境優良,綠色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8.03%,極具綠色發展的潛力和優勢。
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中,興文縣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建設綠色產業經濟、優美城鄉環境、宜居宜人宜旅、繁榮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興文、美麗苗鄉,推動轉型發展,力促富民興縣,與宜賓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最大動力
轉變發展方式,狠抓可持續、可循環產業,讓綠色成為發展的最大動力。實現脫貧小康,最核心的支撐就在于產業振興,把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強勢,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培育壯大綠色產業。立足興文實際,以“天然氧吧”“綠色生態”等特色為載體,用好旅游資源、頁巖氣資源、僰苗文化資源等,啟動30個以上A級景區創建的全域全景式旅游開發,加快綠色新能源頁巖氣的綜合開發利用,不斷發展壯大方竹、獼猴桃、烏骨雞等生態農業,構建涵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農業、綠色園區的產業體系,以綠色、循環產業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群眾增收。
——改造提升傳統工業。以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抓好對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的監督與整治,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對傳統煤硫礦山企業的技改擴能力度,推進煤礦企業集團化重組,加大煤硫產業的深度開發;不斷完善興文·苗族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功能布局,打造產業發展集聚區,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提質發展。
——加速推動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的核心是提升產業發展質量,而提升發展質量,必須靠創新。興文縣加大校企合作,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配套鼓勵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政策,搭建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金融機構等公共服務平臺,為綠色低碳技術在企業應用上提供良好環境。
讓綠色成為城市的最靚名片
打造宜居城市,推進全方位、全領域治理,讓綠色成為城市的最靚名片。興文縣堅持“以城興縣”發展路徑,發揮生態綠色的資源優勢,在規劃、建設、管理中突出“綠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旅的僰苗風情城市。
——規劃重綠。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和施工標準,科學規劃綠色城鄉建設,優化縣城老城區、光明新城、高鐵新區“三大組團”的空間布局,科學規劃拆建,留足綠化空間,對生態用地只征不轉,確保綠地只增不減,建成一批富有特色、充滿風情的坡地苗寨、苗家新寨,打造數十個富有僰苗風情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觀光農業村,把苗家新寨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的鄉土樂園。
——城市造綠。良好生態環境是一個城市的最靚麗名片,也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興文縣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環境優美示范縣為契機,加大城區綠地、道路景觀、公共設施等建設,全面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利用城市自然山體、林地、河流等依山就勢建設“生態屏障”,保護性開發香水山、求雨山等森林公園,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現代山水園林城市。
——管理護綠。興文縣以智慧城市管理為載體,加強對城區范圍、城鄉結合部、鄉鎮集鎮的環境整治,全面關閉城區10公里范圍內的采石場,整治污水亂排,健全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機制,實現垃圾定點投放,集中處置,著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苗鄉興文。
讓綠色成為苗鄉的最美底色
堅持生態優先,開展大規模、大范圍增綠,讓綠色成為苗鄉的最美底色。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全面部署了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興文縣實施山水林田路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筑牢綠色發展的屏障。
——以綠化行動全域推進。開展綠化行動,是打造綠水青山的行動載體。興文縣啟動10大綠色行動計劃,開展荒山、荒坡、荒丘、荒灘的造林綠化,穩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強飲用水源地、塘庫周邊和消落帶綠化,開展“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活動,不斷提升綠化水平,努力實現森林覆蓋率50%以上。
——以綠色示范引領帶動。一處綠示范,處處綠興起,遍地綠形成。興文縣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幸福美麗新村家園和綠色生態文明精品示范園建設為抓手,把“四好”村創建和建設幸福美麗新村與精準黨建、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脫貧攻堅有機結合,點面互動,打造全域性的綠色城鎮、綠色村莊、綠色庭院、綠色通道、綠色庫區、綠色園區、綠色景區。
——以生態工程建優環境。實施好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是堅持保護優先、源頭控制、綜合治理。興文縣大力推進土地整理、退耕還林、退魚還庫等工程,啟動土壤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深化工礦廢棄地改革,積極做好廢棄礦區的土地復墾治理,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讓綠色成為生活的最好風尚
倡導低碳生活,養成尚節約、尚環保習慣,讓綠色成為生活的最好風尚。興文縣大力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引導群眾樹立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生態意識。
——樹立綠色新風。興文縣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通過“小手牽大手”等方式,引導公民養成綠色、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形成尊重自然、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尚。
——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既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消費行為,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興文縣啟動“環境保護日”活動,推進綠色消費理念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綠色消費,引導公眾在消費時選擇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產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曝光奢侈浪費等反面典型,加快形成愛護自然光榮、勤儉節約光榮、綠色低碳光榮的社會氛圍。
——養成綠色生活。全民養成綠色的生活方式,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外在表現,又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根本基礎。興文縣大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等活動,大力推廣環境友好使者、少開一天車、多種一棵樹、空調26度、光盤行動等環保公益行動,促使全民自覺養成綠色的生活方式。
讓綠色成為干部的最實追求
健全機制保障,實行硬制度、硬指標考核,讓綠色成為干部的最實追求。興文縣切實加強綠色發展目標考核,制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增加對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的考核權重,對干部行為形成正向激勵、負向倒逼,使綠色成為干部政績的主色調、主旋律。
——建立切合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制度體系,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是確保加速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興文縣建立金融信貸、環境容量、土地利用、財政稅收、生態補償等綠色發展政策,設立綠色興文發展專項基金,建立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加強對資源開發的審核監管,健全生態保護考核、生態保護責任追究、生態保護管理體制等制度,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成效激勵、責任追究的綠色制度體系。
——鮮明體現綠色發展的考評導向。以綠色績效檢驗綠色發展,必須用好考評這個“指揮棒”,實現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把純數字化GDP考核轉變為“數字+質量效益”的綜合評價。興文縣把綠色發展成效納入對鄉鎮、縣級相關部門的考核內容,增加對領導干部生態建設的政績考核,作為任期內經濟審計的重要內容,由縣委縣政府督查目標辦開展定期督查,倒逼干部推進綠色發展。
——明確符合綠色發展的獎懲制度。強化綠色發展制度性約束和執行,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興文縣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把“綠色政績”與干部獎懲、教育管理、提拔使用有機結合,特別對資源嚴重浪費、生態遭受嚴重破壞,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惡劣影響的,執行嚴格查處和責任追究。
興文縣將用好綠色生態的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城鄉、養成綠色習慣,建優綠色生態,助力脫貧攻堅,實現苗鄉綠色發展,確保按期脫貧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