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夢想,現在離目標越來越近。但是,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沒有民族縣域經濟的振興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的夢想,現在離目標越來越近。但是,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沒有民族縣域經濟的振興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歷史上,中國西部比東部沿海發達,民族地區比其他地區發達。今天我們所有能見到的各種重要文物,幾乎都源于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中國所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幾乎都產生在民族地區,或者由今天的少數民族所完成,其中羌族、藏族是特別能創新的民族。今天我們所用的許多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都是藏族、羌族同胞在數百年前發明的。如藏族的藏藥、刀具、竹器、木器、玉器、金銀器等;羌族的索橋、碉樓、刺繡、水利、釀酒、木床等。在中國歷史上,漢族是“少數民族”,是因為不斷融合發展壯大成今天的格局。
對全國而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8.5%。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面積占全國比例64.2%。 對于四川而言,有55個少數民族,有48個民族縣(另外有16個縣享受待遇),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7.8%,面積占全省比例62.3%,2015年少數民族縣域GDP占全省比例6.4%。可見,民族地區面積大、人口少、經濟比重低,是中國和四川最大的回旋余地,是未來增長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
要利用特色和優勢
我們知道,民族地區是圣潔之地、文化之地、信仰之地、云雪之地、陽光之地、美麗之地;民族地區是植物王國、水電王國、礦產王國、詩歌王國、度假王國。民族地區具有“五個獨特”,即區位獨特、資源獨特、生態獨特、文化獨特、產業獨特;民族地區具有“五個較差”即基礎設施建設較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差、公共服務水平較差、生存環境治理較差、脫貧攻堅底子較差等。
民族縣,一定是特色縣,特色在文化、在產品、在風格、在模式、在渠道、在思路。要在開放、民營、創新、自奮上下功夫。脫貧攻堅,是政治任務,必須按期完成。扶貧包括經濟脫貧、文化脫貧、心理脫貧,不能養懶人、養惡人、養愚人。要建立良性的可持續的增長和發展機制。從數學上講,要建立斐波拉契數列,黃金分割律0.618增長模式。增長的比例是自然對數底e=2.71828183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關鍵在縣域。民族縣有許多優勢,比如,一是自然資源;二是生態環境;三是歷史文化;四是吃苦精神;五是國家重視。我們可以創造民族縣發展的四川經驗、四川模式、四川做法。對于汶川縣而言,是知名縣、文化縣、資源縣、旅游縣、基地縣,蔬果獨特、區位突出,很容易融入成都經濟區,關鍵是要善于把各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善于在差異協同上做文章。轉化的關鍵因素是人才、資本和環境,一定讓要素充分流通,進入社會和市場的大循環。
要樹立“國家思維”
在發展思路好上,要樹立“國家思維”,就是要樹立全局意識、系統意識、創新意識。中國的一個縣,從面積和人口來看,相當于外國的一個國家。要思考,為什么他們能很好發展,而我們不能?關鍵在人本身,在人的勤奮與制度創新。 比如汶川,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 2014年末,全縣人口10萬人。世界上,國土面積小于汶川的有40多個國家,比如佛得角是4033平方公里, 盧森堡 2586平方公里, 毛里求斯186平方公里,新加坡719平方公里等等。人口比汶川10萬少的國家也有40多個。比如多米尼加 6.9萬、安道爾 6.9萬、馬紹爾群島 5.6萬、摩納哥 3.2萬等等,有12個國家人口少于1萬人,有4個國家人口少于1000人。我們要研究,汶川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什么不如這些國家?這就是國家思維。
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之稱,是華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國四大羌族聚居縣之一,是國家羌文化生態體驗區。圍繞“世界汶川、大禹故里、熊貓家園”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門戶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以項目建設、旅游商品開發、羌禹文化體驗為重點,狠抓旅游經濟的培育和發展,建設宜居汶川、暢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創造了“汶川經驗”和“汶川實踐”。阿壩要大力發展“溝谷經濟”和“第六產業”(1.2.3=6),突出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工業、全域旅游、農村電商、清潔能源、康養產業、高原藥材,精深加工業。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十要策
縣域經濟是以縣域為中心、集鎮為紐帶、鄉村經濟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系統。縣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它是城市和農村、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國民經濟中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和支撐點。理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思路、加快振興縣域經濟,很有意義。民族地區應該建設清潔能源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植物、動物)、紅色文化傳承區、生態旅游精品區、康養休閑度假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等。為此,我們提出10點具體建議:
——堅持以非公經濟為主體,推進經濟跨越式發展。民族縣,必須堅持民營和跨越式發展思想。促進非公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向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對非公經濟要“多引導少指責,多扶持少限制,多服務少處罰;先放后導,先治后管,先予后取”,全面清理有關阻礙非公經濟發展的地方性規章制度,依法取消對非公經濟的各種不平等待遇,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破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幫助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堅持以資源轉換為依托,加快工業化進程。民族縣,資源轉化和工業化十分重要。工業是現代化經濟的主體, 工業化滯后是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區縣域經濟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要以工業為主攻方向,量質并舉,加速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堅持以發展特色經濟為方向,實施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民族縣,必須在特色和農牧業上下功夫。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有特色才有優勢,有特色才有市場,有特色才有競爭力。一縣一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同時,有市場才有錢。必須走農業產業化即集約經營、專業經營、規模經營、加強轉化、延伸增值之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質是農業與市場的連接。要強化大開發、大協作、大市場觀念,培養和完善不同類型、具有地方特色的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市場中介組織和市場信息網絡,特別是大力發展“互聯網+”和電商,逐漸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具有現代化交易手段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要扶持好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領千家萬戶進入國內外市場。
——堅持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核心,加快城鎮化步伐。民族縣,必須加快城鎮化。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證明,工業化與城鎮化互為前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小城鎮是縣域經濟內引外聯、接受城市輻射、密切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支撐,是拓展和完善縣域市場體系、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載體,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縣域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提高縣域經濟集約化程度、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民族縣域城鎮化率很低,要制定特殊政策,特別是戶籍、用工、入學等事關人口切身利益的政策,掃清有礙城鎮化進程的種種制度性障礙。努力建設美麗村莊、美麗小鎮、特色小鎮。
——堅持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民族縣,必須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民族地區發展縣域經濟,主要是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單純依靠自身的積累去發展,無疑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招商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沿海先進縣市的成功經驗。一是擴大招商的范圍;二是打好資源牌;三是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四是圍繞“一帶一路”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或飛地經濟。
——堅持以發展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民族縣,必須抓住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民族地區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許多自然景觀仍然保持著原始狀態,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為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優越條件。要加大投入和宣傳力度,加快文化、旅游和生態融合發展,突出重點,選好亮點,抓好精品、精點、精線建設。 要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特別是發展以度假、休閑觀光為主的旅游產業。要研究制作獨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和商品,提高旅游業的附加值。
——堅持以發展科技教育為支撐,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民族縣,必須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上大做文章。在新的時代,民族地區縣域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培養和吸引大批人才,落實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工作;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教育教學的水平。要制定和完善吸引人才和儲備人才機制,特別是柔性用人機制。
——堅持以落實政策為抓手,加快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民族地區保護生態,建設和恢復生態,要付出經濟發展代價 ,因此受益地區應該給予補償。中央已經有明確政策,但各地執行不力,差別較大,必須大力推進。
——堅持以制度創新為前提,加快金融投資機制改革。民族地區金融落后,資金緊缺,必須采取特殊政策,大力發展民族產業銀行和村鎮銀行,推進企業上市融資。
——堅持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標準,努力建設精準扶貧與區域開發協同發展示范區。 選擇一些民族縣,把經濟扶貧、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等結合起來,在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切實解決不精準、不持續、不文明、不生態、不經濟等問題。
觀點集錦
清醒認識精準扶貧的艱巨性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要保持扶貧開發高強度的連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全局性任務來部署推進,瞄準到2020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和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扶貧開發的強度進一步加大。要堅決杜絕脫貧后再返貧的可能性,要繼續發揮社會整體聯動的積極性。我們相信,在省委的領導下,全社會步調一致,共同發力,一定能夠取得扶貧與開發的同步發展,打贏這場扶貧開發攻堅戰。
交通與產業齊發展,特色優先特色引領
民族地區往往是交通不發達的地方,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薄弱,社會教育文化薄弱,人的素質水平亟待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亟須提升,在這樣相對貧困落后的地方怎么實現揚長避短趕超發展?
一是硬件交通,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改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暢通的問題;二是軟件,關鍵是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民族地區往往風土人情濃厚,在這樣的地方,發展綠色生態的特色產業有一定優勢,特別是綠色生態的種植業、養殖業。一定要緊緊抓住優勢,做自己特色產業,在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和教育設施的同時,乘勢而上實現趕超。
民族工作要以增強投入改善民生為主線
四川民族地區包括3個自治州、4個自治縣、16個民族待遇縣,98個民族鄉,民族地區轄區面積占全省面積的67%,四川少數民族人口有530萬,占四川總人口比例很低,但是它的絕對數是西藏和青海人口的總和。
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要以增強投入改善民生為主線來縮小差距,以加大扶持落實政策為保障來促進跨越,以增進互信促進民族團結為前提來構建和諧,以加強隊伍培養人才為基礎來提供支撐,我們要按照這個總體思路以及工作要求,發揮民宗委的職能作用,為民族地區、為民族工作、為少數民族服好務。
民族地區要走綠色融合發展之路
民族地區首先要堅持綠色發展,絕不能重走發展的老路。融合發展的關鍵第一點就是種養融合,種植沒有養殖的配套是不可能的,種養循環、結合是相輔相成的;第二點是一二三產融合,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發展模式;第三點是一定要打品牌,一個品牌一個節會的興起會增強農民發展產業的信心,引來資金。
走出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新路子
要做到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目標不動搖。四川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四川省委在2016年做出了大規模綠化全川的行動。提出的九大行動,要求在2020年全省綠化面積要達到40%,國土綠化覆蓋面積達到70%,實現綠水青山、藍天凈土,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構筑生態文明的新家園。
工作中要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的行動,進一步培育現代林業基地,目前在全省已經開展了40個產業重點縣的培育,力求走出在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子,要培育林木經濟、發展林下產業。同時,積極支持貧困地區開展民族特色經果林,支持貧困地區民營企業、引進研發林業的加工等,要進一步研究產業鏈,在林業大縣繁榮生態文化。
扶貧開發要找對路子
扶貧政策對路是找對路子的關鍵之一。我們相繼出臺了《關于支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扶貧攻堅四條措施》等重要文件,集中體現了堅持創新扶貧,以國土資源政策創新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激發貧困地區的土地發展資源,使礦產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推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堅持協調扶貧,統籌土地礦產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綠色扶貧,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綠色礦山環境建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內在主因;堅持開放扶貧,著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各方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助力扶貧開發,形成機制效益和整體合力;堅持共享扶貧,依靠當地群眾,創建共享,通過扶貧開發讓當地貧困群眾致富。
金融扶貧是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
要認清金融扶貧的難點,找準金融扶貧的切入點。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關系到我們扶貧開發的整體布局,關系到推進我們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長期以來,傳統的扶貧方式難以改善貧困地區造血的功能,金融機構要想發揮金融扶貧的作用,就需要各級部門的通力配合,也就是說金融扶貧的資金要能夠找到具體合理的項目,資金的投入也要取得成效,降低金融扶貧的風險。金融扶貧需要創新機制,探索開發新土地,金融扶貧和精準扶貧要大膽創新扶貧的融資方式和服務方式,不斷加大金融扶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