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鶴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并非是想讓孩子走上藝術道路,而是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別的小朋友什么都會,自己的孩子不會點什么,會感到受傷或者自卑。”家長們表示。
顯然,家長并不了解“自信”這個詞的真正含義。真正的自信,并不過度依賴外在表現,而在于允許自己被否定。
童童與樂樂一起玩耍時,樂樂背了幾首唐詩,童童媽媽對樂樂豎起了大拇指:“樂樂真棒,能背這么多首唐詩。”沒想到,這句話讓童童不高興了。童童怨恨地看著媽媽,帶著哭腔說:“那你讓樂樂做你的孩子吧。”
其實,童童也有很多才藝,非常優秀。顯然,她不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因為,她的自信經不起否定和失敗,非常脆弱。一個自信的人,他的自我接納是無條件的。他允許自己有不足,即使被否定,也仍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
而自卑者接納自己需要建立在一系列條件的基礎上。只有達到了某些標準,他才能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自信。比如,擁有好成績、多種才藝、好相貌等。在做事情時,他也會過分關注成敗。因為,一旦失敗或被否定,建立在優秀標準之上的自信就會倒塌。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真實的自信?孩子是在親子關系中不斷確認自我的。所以,父母如何看待幼年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孩子將來就如何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如果你在生活中不事事苛求自己,尤其是不苛求自己一定要做個好媽媽,能夠邊走邊唱,同時不斷反思和提升,那你享受當下生活的狀態要比教給孩子知識更有價值。
當孩子被否定而沮喪時,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我愛你。”讓他體驗到你仍然愛此時沮喪的他,而不是急于去把他從沮喪中拽出來,也不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我不喜歡也不能容納一個因為失敗而哭泣的孩子。”
當孩子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時,你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從挫敗中恢復出來以后,邀請孩子一起分析:“通過這次經歷,我們可以學到些什么?”因為孩子只有在感覺關系安全時,才有可能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世界。
(摘自《家人》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