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
“明星”,幾乎所有人都這樣稱呼他。能記住他是明星,是因為那一方小小的熒屏,專注的眼神看著跳動的黑白圖像,做出對病情仔細的診斷。稱他為明星老師,是本名如此也是病人對他發自內心的感激,他就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超聲科主任、教授、碩導李明星,帶著他的團隊創造出了許多閃耀的“明星光環”。
愛學習的“明星”學員
“李主任,要麻煩你過去幫一位孕婦做一個胎兒的B超,懷疑寶寶的腎有點問題”,采訪過程中,不時有年輕醫生過來請李明星過去做B超,李明星告訴筆者:“我把辦公室設置在我們診斷室旁邊,就是為了能隨時處理這些較為復雜、疑難的病例,針對有些問題,資歷尚淺的醫生也許會出現漏診。超聲科的診療沒有臨床醫生搶救病人的驚心動魄,也沒有手術臺上直面病魔的險象環生,在超聲診斷室里,只有醫生屏氣凝神地用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和緊握手中的探頭去發現熒屏上的蛛絲馬跡,只有手眼結合聚精會神,才能準確找出病癥。”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超聲診斷醫生要有這熟練精準的功夫,必須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李明星,1986年畢業后便投入到臨床醫學工作。1994年,他調到當時的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危受命,開始涉足超聲診斷的新領域,當時醫院的超聲診斷技術剛剛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對大大小小的疾病,各種各樣的圖像,作為一個新人,李明星深深地感受到知識的匱乏。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不斷地掌握專業技術。回憶起那段時光,李明星告訴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可放在口袋隨時運用的小筆記本。在白天工作中,把經手診斷的病例記錄于小筆記本上,完成一天工作后,利用休息時間便跑到臨床科室逐一去尋找這些筆記本上的病人,揪著管床醫生、教授不放,核實自己的診斷結果與病人治療過程中的情況是否對癥,然后不斷總結超聲診斷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在這不斷累積總結中,攀上一層一層的高樓。而今的嫻熟與過硬技術,不知背后是用完了多少個筆記本才能有的。
然而學習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還要跟權威專家學習,跟精英學習。在李明星的眼中,啃完一本1000多頁的專業書是一個醫生做的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學習是一件充滿幸福感的事情,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從未停止過的就是學習。1998年,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前往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進修。一個優秀的團隊,一群超聲界的精英和他相逢,一大波最新的理論和技術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隨后,外出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中,他熟練掌握超聲國內外現狀及發展動態,及時吸收最新理論、最新知識和最新技術,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他提出加強臨床和超聲的合作,力爭送去每幅圖像更精確的解讀。
愛病人的“明星”醫生
超聲科是醫院最忙的科室之一,在醫院超聲診斷室門前每天都擠滿了前來檢查的病人,加上超聲診斷的特殊性,比如肝膽病人需要禁食,餓肚子的病人排著隊,心情難免會不舒服,所以偶爾會對醫生抱怨吵鬧。針對這種情況,李明星時常會對自己科室醫生們說:“來檢查的都是病人,來了就是想得到準確診斷,優質服務,不懂的咱們就解釋給他們聽,把音調稍微降八度,語言溫柔點,一切就解決好了,我們認真做好是分內之事,耐心為病人做好解釋,將心比心,這樣醫患就會互相理解。”超聲科的醫生與病人也許只有一面之緣,那短短診療的幾分鐘,病人卻能深深地記住像李明星這樣溫文爾雅的醫生。李明星說,在他的觀念里,行醫的成就感不在于一身榮譽,病人的健康就是最大的職業成就感,病人道謝的話語,甚至只是一個感謝的目光就是最大的滿足。從事超聲診斷22載,走在大街上經常會聽見有人熱情地稱呼他李老師,在超聲診斷室的通道里,總會聽見一個又一個病人親切地叫一聲李主任。被病人記住,是他使命感的源泉,讓他踏實地走在從醫這條路上。
李明星所代表的這個醫生群體,是一群特殊的醫生,沒有手術成功后被病人家屬簇擁的欣喜,但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付出;他們是一群平凡的醫者,每天在沒有陽光的屋子里擺動著手上的儀器,為臨床一線的醫生送出一份份具有價值的診斷;他們還是一群溫暖的天使,讓冰冷的機器變得溫暖,用小小的探頭讓數不清的病人疾病明晰,讓生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