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靈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農業委員會 221100)
探討我國生長育肥豬飼養管理技術
王會靈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農業委員會 221100)
近年來,我國大規模、集約型的生豬養殖成為生豬養殖的重要形式。生長育肥期是生豬生長的最后階段,其生長質量直接決定盈虧情況。加強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少飼料進行飼養是提升養殖戶經濟收益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探討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技術,為廣大生豬養殖戶提供有效的技術參考。
養豬;生長育;肥豬;飼養管理
在健康飲食觀念的深化下,人們對生豬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養殖戶對生豬品種、防疫、飼料以及管理等要求也相應提升。從育成到實際出欄上市這一階段就是生長育肥期,也就是生豬的70~180日齡,此時生豬生長的速度最快,日常飼料消耗超出全部成本的60%。因而,該階段既是生豬生長的重要階段,也是養殖戶經濟收益高低的關鍵時期[1]。因而,養殖戶應注重充分尊重生豬生長發育規律,并善于學習豬育中、飼料管理及環境控制等方面有效策略,采用科學有效的防疫與管理技術,以保證階段中的生豬增重快、飼料消耗少,從而實現高收益的目標。
生長育肥豬的飼養可分為限制飼喂與自由采食兩種形式。以50~60kg為分界點,在生豬體重尚未達到此標準時,養殖戶應給予高蛋白、高能量日糧,補充營養成分,最大限度保證飼料使用率及增加生豬的日增重;若生豬體重超過此標準,養殖戶應在不影響生豬日增重條件下,適當進行日糧能量的水平限制,如此可避免沉積過多脂肪,以獲取高瘦肉率的胴體。另外,在生產過程中,養殖戶也可先采用先自由放養后限制的方式。以60kg為分界點,體重尚未達到以上標準時可不限量進行喂養或讓生豬自行采食,飽食后剩余飼料可促進其肌肉生長,而達到增重目標;而體重已超過以上標準應限量限頓進行喂養,按照自由采食的80~85%讓生豬食用到8成飽,一方面不影響增重,另一方面也不會減少生豬脂肪沉積。
若飼料品質不好,既可減緩生豬增重以及降低飼料的利用率,也可影響到生豬胴體品質。豬是一種單胃雜食類動物,飼料不優良極易導致脂肪酸沉淀在生豬機體內,致使生豬體質出現變軟情況。如此則要求養殖戶在喂養過程中選用優良飼料,尤其是生豬上市前2個月尤為重要。另外,飼料喂養方式也十分重要。一般情況下,飼料經煮熟后,其維生素與營養成分可嚴重破壞。在高溫熬煮時,飼料中的蛋白質變質,如此生豬的飼料消化與利用會相對降低。另外,青綠且多汁的飼料經煮熟后,容易在化學反應中出現亞硝酸鹽,導致生豬出現中毒。因而,養殖戶可選用生飼料,一方面可最大限度保證飼料的營養價值,另一方面也可節省燃料、降低成本。
把握日料稀稠度是喂養的重要工作[2]。在調制日料時把握好稀稠度,不可太稀。太稀的日糧可影響生豬的唾液分泌,過度稀釋其胃液,在過度消耗體熱的情況下影響生豬的進食量。因而,在調制過程可按照1∶2~4的料水比,夏季適當調稀,冬季則適當調稠。日糧配置應多樣化,避免單一飼料喂養,注重營養均衡全面搭配,充分發揮營養物質,尤其是蛋白質的營養成分,實現蛋白質與其他營養成為互補,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為生豬生長提供營養保障。
在規模化生豬養殖過程中,科學提供營養補給可保證仔豬正常生長,在生長育肥期階段更加突出。為此,養殖戶需全面了解生豬生長發育規律,合理培養營養補給,既要滿足生長育期肥豬所需的營養,也要節約一定飼養成本,以提升經濟收益。日糧能量水平與濃度提高,雖可一定程度上加快肥豬生長發育速度,提升飼料利用率,但也常常會出現生豬胴體過肥過大情況。如此則要求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充分考慮合理喂養方式,將提升日增重與保證酮體品質兩者兼顧。具體做法中,養殖戶可應生豬生長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蛋白質供給,合理配置日糧,以滿足不同階段生豬對營養的需求。另外,賴氨酸、蛋氨酸與色氨酸等氨基酸是育肥豬生長的必要因素,養殖戶可適時添加一定氨基酸,保證必要的營養補給。
生豬養殖過程中,應補充足夠的清潔飲水。水是維持機體必不可少的物質,充足飲水在調節生豬體溫、補充水分、助于排泄等皆有著積極的意義。因而,養殖戶及時給予充足且干凈飲水,以保證育肥豬正常新陳代謝。若飲水中鈉含量過高,需相應性降低飼養日糧的鹽含量。
綜合考慮生豬品種、體重、性別以及采食情況等多方面,將生豬進行合理分群管理。同一群生豬個體上的體重與品種等差異不宜過大,仔豬階段的分群中,群內體重差異不可超過3kg,如此保障生豬生長發育可在相當健康的環境中。分群應按照 “晝不合夜合”、“去強留弱”原則[3]。待生豬自保育舍養殖階段過渡到育肥舍養殖階段時,可開始實行日常調教,讓生豬逐步養成采食、睡覺以及排糞尿位置固定的“3點定位”習慣,既可簡化日常各項管理工作,減輕清理、打掃勞動強度,還可時刻保持圈舍清潔衛生。其中應注意的是,調教工作應早抓、勤抓,還應勤趕、勤守候。另外,養殖戶應合理保持生豬飼養密度,多以10~20頭/圈為宜。
每日進行打掃清理豬圈,并定期刷拭豬體,減低病菌感染,減少疾病發生,也可提升生豬飼料利用率與日增重。一定程度內的光照可有助于提升生豬的抗病能力與日增重,過弱光照可促使生豬脂肪沉積,導致胴體較肥;過強光照會導致降低生豬日增重,導致其胴體變瘦、因而,養殖過程中還應保證充足光照。除了光照外,豬舍溫度對于生豬生長發育也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生長育期豬的環境以16~23℃溫度、45~70%濕度為宜,做好環境溫度與濕度的控制。豬舍過低溫度致使生豬體溫熱能增加,其日凈重也相應減少;豬舍過高溫度致使生豬食欲下降,其代謝增強,飼料利用率也相應性降低,且溫度過高利于細菌、寄生蟲及病原體繁殖生長,加大疾病發生與流行風險。因而,養殖過程中也需加強防暑防寒的管理工作,夏季應做好降溫防暑工作,多增加飲水喂養次數,并安裝相關通風降溫儀器;冬季則應做好保溫工作,合理進行通風換氣,以防過多NH3、H2S有害氣體積累,保證豬舍的溫度。
減少蟲害、疾病是生豬養殖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規模化養殖場應重視驅蟲、防疫工作,綜合考慮地區地理位置與環境、當地疫病狀況、飼養條件及水平等因素,科學制定免疫防蟲方案,建構全進全出、自繁自養的管理機制,首先從源頭上預防與控制傳染病發生與流行,切除一切危險病細菌。此外,養殖戶可在日常喂養中添加酶制劑、微生物制劑改善生豬的腸道消化功能,消除日糧抗營養因子,幫助育肥豬更好地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提高其機體病細菌非特異抵抗功能。在規模化養殖場中,對豬場危害較大的寄生蟲主要有疥螨、鞭蟲、蛔蟲、圓線蟲等,養殖戶需及時清除生豬體內外繁殖的寄生蟲。90日齡仔豬進行第1次驅蟲,135日齡第2次驅蟲,選用藥物有驅蟲凈、敵百蟲或伊維菌素等。驅蟲的同時注意加強對豬欄舍場地的消毒,驅蟲后將驅蟲后的糞便清掃干凈堆積起來進行發酵深埋。
總而言之,生豬生長育期是決定養殖獲利的關鍵階段。要想最大限度取得經濟收益,養殖戶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應充分抓住豬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選擇科學合理的喂養方式,作好豬圈的清潔衛生工作,控制生豬生長環境,提高生豬的飼料利用率。
[1]杜文國.規模化豬場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要點[J].養殖與飼料,2016(6):29.
[2]林傳星,張曉鳴,朱克峻,等.淺析我國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技術[J].飼養飼料,2015(11):60-61.
[3]趙紅鋒.規模化豬場生長育肥豬飼養管理和保健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6):243.
[4]王興群,毛以智.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12):68.
[5]張青,張旭,顧愛民.規模化豬場中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J].今日養豬業,201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