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山東省鄒城市畜牧獸醫工作站 273500)
繁殖母豬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
許偉 (山東省鄒城市畜牧獸醫工作站 273500)
經現代生豬規模化養殖生產實踐總結,不斷完善建立健全、配套化的母豬良繁體系以及科學化的母豬階段性飼喂管理和藥物防治技術管理,能有效降低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發生率、提高新生仔豬成活率、降低養殖投入成本、增加當前養殖經濟效益,文中針對母豬繁殖過程中的生長要求,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為業內提供實用、可行的經驗技術參考。
種用母豬;良繁體系;階段性;飼喂管理;藥物防治;養殖效益;措施
母豬育種和管理決定了養豬場的規模和育種效率,母豬精細飼養管理技術對提升養豬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母豬精細飼養管理幾個關鍵點做一論述。
優選、培育良種種用后備母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保障自繁自養的規模化豬場構建整齊度、健康度良好的商品豬群,從而降低養殖防治費用投入和其他投入成本、增加當前養殖利潤。規模豬場種用母豬品種優化的關鍵措施在于精心篩選優質后備母豬。在規模養豬生產過程中,合理劣汰生產性能表現較差的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及時更新為高產、質優母豬。經觀體檢見選留種母豬外形 (毛色、頭型、耳型、體形等)符合本品種標準,且生長發育好、皮毛光亮、背部寬長、后軀大、體型豐滿,四肢結實有力,并具備端正的肢躥,腿不宜過直,有效乳頭應在7對以上 (瘦肉型豬種6對以上),排列整齊,間距適中,分布均勻,無遺傳缺陷,無瞎乳和副乳頭,生殖器發育良好,陰戶發育較大且下垂、形狀正常,出生初體重達1.5kg以上、28日齡斷奶體重達8kg以上、70日齡體重達30kg以上,且其膘體適中,不過肥也不太瘦。
8月齡以內的初產 (初配)母豬稱為 “后備母豬”,后備母豬的適配期不宜過早,一般以日齡達7~8月齡、體重達120kg以上 (本地品種6~7月齡、體重達65kg以上)、第3次發情時配種效果最佳,此時配種排卵率和配育率最高并可增加連產性;農牧區普遍推廣飼養的外種多元雜交母豬,最好采用標準化飼料配方 (全價料)飼喂,維持背膘大于20mm以上,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其繁殖成績;盡可能從后備期 (體重達50kg以上)開始飼喂哺乳母豬水準的日糧,以促進胎兒發育及高效泌乳。
實踐中要促使優選種用母豬發揮最佳生產性能,應視其具體生長發育階段及生理變化特點、生產需求等機動調整飼喂管理方式方法,筆者重點推薦規模豬場常用的 “五段式飼喂管理程序”:第1階段為 “空懷期”,實施斷奶及配種,飼料營養供需量達最大化,促使母豬盡快恢復體能、提高排卵率、及早發情培育;第2階段為 “懷孕初期”,即有效配種懷孕1月以內,宜合理降低母畜能量攝入量,促受精卵存活率達到最大化,維持8~9成左右標準膘情和體型;第3階段為 “懷孕中期 (懷孕30~90d)”,科學配制和調節日糧營養搭配及供量,滿足必要的日光浴及運動,從而達到調整和維持母豬標準體型體況的目的,并促進乳腺正常發育;第4階段為懷孕后期 (懷孕90d至分娩),此階段于分娩前5~7d宜適當限制飼喂量,一般每天減量500g左右,并適當拌料添加某些抗生素 (凈化體內病原體、預防母豬無乳綜合征和某些新生仔豬常見病)、投喂妊娠母豬專用飼料及青綠飼料 (預防母豬常見便秘),分娩前7d注射鐵合劑以預防新生仔豬死弱胎及提高母豬繁殖率,實施臨產母豬乳房保潔消毒、預防乳炎及新生仔豬細菌性感染,準備好接助產必備的藥品及器械并確認妊娠時間、臨產期;第5階段為懷孕后期 (分娩至斷奶期),此階段的重點工作是積極預防母豬產后綜合征 (藥物防治、母豬保健預防程序),補充營養全價的日糧促進泌乳,確保母豬體重失重最小化,以確保母子健康度、提高新生仔豬成活率,并未下一個繁殖周期做好充分準備。
包括強制免疫病種 (豬瘟、豬藍耳病、豬口蹄疫)和計劃免疫病種 (豬細小、豬偽狂犬、豬圓環病毒病、豬乙腦、豬傳胸、豬萎鼻、豬大腸桿菌病等)的相關疫苗接種,疫苗免疫應結合地方流行病學特點及本場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科學的基礎免疫程序,確保母豬、新生仔豬獲得有效抗體保護(仔豬獲得母源抗體保護),將上述重大、高危害疾病的發病風險降至最低,從而降低養殖投入成本 (防治費用)、增加當前養殖經濟效益。
許偉 (1979.8-),男,山東省鄒城市人,本科,助理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科技推廣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