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山東省日照市畜牧站 276800)孫召福 (山東省五蓮縣洪凝畜牧獸醫站 262300)
日照市蜂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王海洲 (山東省日照市畜牧站 276800)孫召福 (山東省五蓮縣洪凝畜牧獸醫站 262300)
日照市是蜂產品加工出口大市,年加工量和出口量位居山東省第一、全國第二,蜜蜂養殖位居山東省第八,蜂產業的穩定發展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蜂產業是貧困山區農戶精準扶貧的 “助推器”,養蜂投資少,見效快;發展蜂產業是生態環境保護的 “孵化器”。日照市五蓮縣、莒縣部分山區中華蜜蜂和蜜源植物分布廣泛,無工業污染。清新的空氣、優良的水質、適宜的氣候,是生產綠色蜂產品的理想區域。
多年來,日照市蜂業以生態、富民為目標,積極發展蜜蜂養殖業、蜜蜂授粉業、蜂產品加工業和蜜蜂文化旅游觀光業等四大產業模式,實現蜂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發展,蜂業在 “三農”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成效明顯。
日照市養蜂歷史悠久,建國之前飼養中華蜜蜂,1959年從浙江等地引進意大利蜂,到1970年后,全市養蜂數千群,多為意蜂。在80年代發展處于快速上升階段,1986年全市蜂群數量達到1萬群。之后進入20多年的調整-鞏固-發展期,2015年全市養蜂戶由1986年的家庭副業發展到專業戶183家,蜂群數量發展到24232群,其中100~300群蜜蜂的占55.6%,100群以下的占26%,蜂蜜總產量由1986年的80萬kg上升到160萬kg,蜂王漿2100kg,蜂花粉1600kg;蜂膠2000kg,蜂產業總產值達1.48億元,在全省位居第8位。
日照市華康蜂業有限公司是山東省最大的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依托該公司成立了日照市蜂業協會,全市發展蜂產品經營業戶達到10余家,發展養蜂合作社1家,社員162戶,蜂業從業人員500余人,2015年又成立了1家蜜蜂授粉合作社,逐步形成龍頭企業+養蜂專業合作社+養蜂基地、企業與蜂農互促共贏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自2000年華康蜂業成立至今,日照市蜂產品加工業逐漸擺脫傳統的作坊生產模式,工廠化、標準化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開拓能力明顯增強。蜂蜜、蜂王漿等傳統產品加工穩步發展,蜂花粉、蜂膠等新產品不斷推出,蜂產品花色品種日益豐富。日照市有蜂產品加工企業2家,其中山東華康蜂業有限公司通過了QS認證,擁有GMP車間,2010年華康蜂業成立了山東省蜂產品深加工工程技術中心,在蜂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研發方面取得較大突破;2015年蜂蜜年加工1.5萬t,年出口1.2萬t,占全國蜂蜜出口量的12%,占全省出口量的85%,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產品出口到日本、歐盟、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值3000多萬美元。
養蜂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回報率高的特點,按照一個家庭蜂場飼養100群蜂,正常年份養蜂和授粉的純收入可達5~10萬元;另外,通過蜜蜂授粉,使草莓、蘋果等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品質顯著改善,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日照市擁有省經信委批復的山東省蜂產品加工企業技術中心,省科技廳批復的山東省蜂產品加工技術工程中心;五征集團與東營市蜜蜂研究所聯合研制出全國首款養蜂移動平臺,集養蜂生產、蜂群運輸、蜂產品初加工等功能于一體,改善養蜂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養蜂的經濟效益;山東華瀚蜂業有限公司2015年通過CNAS認證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證),為全國蜂產品加工企業首家,表明該公司實驗室具備按國際認可準則開展校準和檢測服務的技術能力,可參與國際實驗室認可雙邊、多邊合作。
近年來,日照市政府出臺 《日照市蜂業發展規劃 (2014-2020年)》 (日政辦發 〔2014〕16號)等文件,通過特色產業項目縣、財政支持技術推廣、蜂產品質量檢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職業技能培訓、科技研發等項目,逐步加大對蜂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據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調查,戶均養蜂200群效益最高,低于100群多虧損,而日照市戶均養蜂123群,且100群以下的占26%。蜂產品質量監管主要依賴蜂農專業合作社和蜂蜜收購企業,市場監管較為薄弱,距離全過程、可追溯差距較大。
蜂業現代化設施設備研發缺失,裝備水平較低,產業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粗放狀態,致使蜂業的勞動強度較大,幾十年沒有根本性改變。尤其是蜂業信息化、智能化處于起步階段,實現蜂業現代化發展目標仍任重道遠。
據調查統計,日照市一線養蜂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已上升到54.8歲,其中50歲以上人員占63.14%,30歲以下的養蜂人員僅占2.35%。蜂農老齡化嚴重,同時學歷水平偏低。蜂農的學歷水平多集中在小學、初中和高中,所占比例達96.42%;中專以上學歷的蜂農僅占3.58%。知識更新緩慢,年輕、高學歷人員比例較低,相對匱乏。
由于成熟蜂蜜的生產周期為7~15d甚至更長的時間,而非成熟蜂蜜 (花蜜)的生產周期僅為2~3d,在花期一定的時間內,兩者產量可差數倍,導致生產加工成本的較大差異,據統計,目前我國市場上成熟蜜產品占比不足5%,而在歐美等國的蜂蜜產品基本全為成熟蜜,蜂王漿、蜂膠、蜂花粉的產品種類較少,我國蜂產品結構亟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成熟蜜的結構比例勢在必行。
加快培育山東華康蜂業有限公司、山東華翰蜂業有限公司為主的龍頭企業、養蜂大戶、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建立 “公司+基地+農戶” “公司+合作社”等蜂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到2020年力爭使85%的養蜂場 (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體系。切實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發展和規范蜂農合作社,提高標準化集約化養蜂水平,全市建設5個養蜂生產示范合作社,在蜜蜂授粉優勢區建設2個蜜蜂授粉示范合作社,形成以蜂農為基礎、合作社為依托、蜂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的蜂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健全市、縣級蜂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加強和改進行業管理,在聯系政府、服務行業、規范生產、培訓蜂農、品牌推介、促進行業自律、推動行業交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升蜂農職業化水平,大力發展養蜂大戶等新型蜂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從業者職業技能鑒定,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蜂農隊伍,增強蜂業發展活力。
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 “旅游富市”重大戰略,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以蜜蜂產業為載體的蜂文化主題旅游項目 “嗡嗡樂園”,主要建設蜜蜂養殖主題廣場、蜂產品過程體驗、蜜蜂科普博物館、現代化工廠觀摩區及主題園林、蜂業生態酒店、蜂療館、健康養生體驗區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區。增加蜂文化主題旅游對消費、投資的引領作用,使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 “引擎”和轉型升級的 “加速器”。
按照蜜蜂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的總體要求,規范養蜂場布局,推行養蜂生產各環節的標準化操作,實施蜂產品安全生產規程,提倡飼養強群,加強疫病防控,建立健全養殖檔案和養蜂日志。扶持養蜂機械研發與生產,提高養蜂的機械化水平。在養蜂生產優勢區和蜜蜂授粉優勢區分別建設2個標準化機械化養蜂示范場,發展機械化養蜂戶100個,鼓勵標準化示范場加強成熟蜜的生產,提高蜂蜜質量,所生產的蜂蜜和蜂王漿全部達到成熟蜜國家標準。
加快推廣普及蜜蜂、壁蜂、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開展授粉增產示范活動,在蜜蜂授粉優勢區建設東港區河山鎮、莒縣夏莊鎮草莓授粉示范基地和莒縣果莊鎮油桃授粉示范基地,加大蜜蜂為農作物授粉提質增產技術的普及推廣。
加強日照嗡嗡樂蜜蜂良種繁育有限公司種蜂場建設,在莒縣龍山鎮建設現代化保種育種基地一處,保障優質蜂王供應,提高蜜蜂良種化水平。加強中華蜜蜂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在五蓮山、九仙山山區加強對當地中華蜜蜂的保護,逐步增加中華蜜蜂種群數量。
以規模化蜂場建設、養蜂機械設備購置、蜜蜂授粉、蜜蜂良種培育、合作社發展、蜂產品電子商務和蜂業旅游發展等方面為重點,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財政部門要重點在蜂業旅游、養蜂及授粉專業合作社、授粉基地、養蜂示范場、標準化養蜂戶、蜂業精準扶貧扶持等方面進行扶持,同時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科技發展資金、標準化示范創建、動物疫病防控等相關資金安排上,適當向蜂業傾斜。鼓勵蜂業龍頭企業改善生產和技術條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建立蜂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統籌協調推動蜂業轉型升級。結合區域布局管理,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健全蜂業發展指標考核體系,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各主產區政府現代農業發展考核體系。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利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養蜂對增加農民收入、蜜蜂授粉對農作物增產和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調動群眾養蜂積極性;大力宣傳蜂產品對人類健康的作用,使全社會認識、了解蜂產品,從而使蜂業經濟、生態和人文效益為社會所認同,營造 “小蜜蜂、大產業”的良好發展氛圍。
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開發適合蜂業生產的保險產品,降低蜂農生產經營風險。完善扶持引導機制,綜合運用政府引導基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強化組織實施,促進產業穩步發展。制定完善蜂產品優質優價收購政策,鼓勵蜂農從事成熟蜜生產,樹立日照市蜂產品良好形象。
山東省蜂產業技術體系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