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
(貴州省鳳岡縣農牧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564200)
農區規模化養牛技術
楊先
(貴州省鳳岡縣農牧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564200)
隨著近年來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養殖規模與技術方面去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養牛業作為我國畜牧養殖產業中的重要支柱,對其進行規模化的養殖顯得尤為必要,在牛不同成長階段進行科學地管理,節約部分勞動力的投入,從而縮減成本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本文將結合對肉牛的養殖特點,對農區規模化養牛技術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的養牛業提供技術性的參考價值。
農區;規模化;養牛技術
同農戶散養牛相比,規模化養牛不管是在生活習性還是生活環境方面都有顯著區別,筆者就規模化養牛技術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養殖牛的品種非常多,在選擇養殖過程中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目前大部分規模化養牛基地所選用的品種都為當地黃牛,但通常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會對當地牛的品種進行改良。例如內蒙古牛與延邊牛,這兩種牛的成長速度太慢且飼養回報太低,導致牛肉產出效率差,無法體現其經濟效益[1]。通過對一些肉牛品種的引進,例如利用西門塔爾牛、德國花牛等優良肉牛品種對當地牛進行改良,使得飼養成本降低,牛肉產出率提高,從而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收益,提高養殖戶的積極性。
在建造牛舍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向陽、避風地勢,這樣可以確保溫度與光照適宜,向陽方向不單單光線充足,還可以有效抵抗寒風,如果處在寒冷地帶,冬春兩季的季風為偏北風和偏西風。此外,還應考慮地形環境的干燥與開闊,并且方位選擇朝南為最佳。
在養殖牛舍建造過程中,需要對飼養的主要目的、飼養場所的條件與規模、養殖的基本設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倘若是用作大規模的養殖,還需要考慮節省勞動力等方面的成本,倘若是用作小規模的養殖,則需要對所養殖的每一頭牛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解,并結合牛的生理特點進行建造規范,實現規模化養牛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科學的養牛方法指的是對牛群進行合理飼養與管理,確保牛群健康成長的前提下促進牛群的繁殖生育,需要掌握合適的飼養尺度。如果母牛營養過剩,會造成因肥胖導致的脂肪充滿生殖器,出現難以受孕和難產的狀況;如果母牛營養不良會造成發情配種效果不好,無法受孕;因此要準確掌握尺度,對牛群進行科學飼養。在對牛群管理過程中,應保證牛群運動量,同時保持牛舍清潔,倘若牛的糞便與墊料混合成干結狀態物,需要利用機械對牛舍糞便進行徹底清除。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對牛的眼睛、耳朵與面部變化著重觀察,從牛耳朵的靈活度、眼睛的明亮度去辨別牛的身體健康狀況,還可對牛排尿進行檢測,通過檢測去確認牛是否患病。
由于在農區進行規模化養牛,所以飼養的牛群密度較大,如果牛舍中的糞便和墊料無法及時清理,會造成大量病原微生物滋生,帶來疫病危害。因此,要利用消毒劑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確保每周至少一次。常用的消毒液主要包含10~20%的石灰乳和漂白粉的溶液,每次消毒的劑量確保1L/m2左右,消毒過程中先從地面,再到墻面,最后到屋頂進行逐步噴灑,噴灑完成之后要開窗通風。
在對牛群的定期免疫工作中,為了防止牛口蹄疫的發生,要注意在春秋兩季分別注射A型與O型雙價弱毒疫苗,這類疫苗國家免費發放,在各鄉鎮獸醫站也有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為了防止牛梭菌病,要注意在春秋兩季分別注射2ml的牛濃縮梭菌疫苗進行預防。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養牛產業在整個畜牧養殖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一項帶來極高經濟效益與發展前景的產業。本文通過對農區規模化養牛技術中的品種選擇、牛舍選址與建造、科學飼養管理以及定期消毒與免疫等進行探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為養殖戶提供參考意見,從而體現出畜牧養殖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價值,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靳艷紅.規模化養牛的技術要點[J].當代畜牧,2015(3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