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略 (新疆若羌縣畜牧獸醫站841800)
張毅 (河北省邢臺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054001)
綿羊多胎性研究與利用
譚略 (新疆若羌縣畜牧獸醫站841800)
張毅 (河北省邢臺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054001)
目前我國在綿羊多胎性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綿羊多胎性狀主效基因,其不但能夠科學地證明多胎綿羊的生理與遺傳原理,從而得出多胎性狀遺傳模式,還能將其利用在實際家畜選種方面,有效提高綿羊繁殖能力。受體BMP系基因與激素基因都是在對綿羊多胎性的研究中發現的兩種關鍵性基因,本文將主要闡述這兩種基因對綿羊多胎性帶來的影響,最后對研究綿羊多胎性的實際利用進行展望。
綿羊多胎性;基因;研究;利用
BMPR-IB基因是一種骨形態蛋白受體IB基因,其產生的突變體FecB對提高綿羊繁殖能力有著重要影響。科學家對小尾寒羊FecB突變與位點進行一系列的檢測后發現,BMPR-IB基因是小尾寒羊多胎性的重要因素,并且還發現多浪羊與小尾寒羊的產多羔機理基本一致,因此,將BMPR-IB基因的突變基因列為對綿羊多胎性研究的主要基因[1]。
BMP15基因也被稱作為生長分化因子9B,主要是通過卵母細胞分泌而來,并且能明顯提升排卵率,但BMP15的突變純合子綿羊不育。研究表明,當BMP15基因中的5個隔離點發生基因突變時,將出現不能排卵的現象,因此造成不育,這也提醒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應該將抑制BMP15基因5個隔離點的突變列為多胎性研究的重點方向。
在國外,早已有研究證明BMP4基因對于綿羊卵巢顆粒細胞中FSH誘導黃體酮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夠促進雌激素分泌,但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部分學者認為BMP4基因序列偏保守,遺傳重組率不高,但由于其位于BMPR-IB基因的上游,因此仍將其列為綿羊多胎性的研究重點。
FSH是指刺激哺乳動物卵子與精子成熟的物質,對其中FSHβ基因的研究已成為目前研究影綿羊響繁殖性狀因素的重要方向。從研究巴美肉羊與多浪羊FSHβ基因的報告中表明,A等位基因與B等位基因都能夠有效地提升綿羊的產羔數量,因此,可將FSHβ基因列為綿羊多胎性狀的標記。
INH指一種有性腺分泌出的糖蛋白激素,具有降低血液中FSH水平的作用。所以,可以利用INH免疫產生抗體,對內源性抑制素進行中和,有效地阻止FSH的減少,推進動物卵泡發育,提高排卵效率,實現綿羊多胎性的可能,這也是現階段綿羊多胎性研究的重點。
在我國眾多綿羊品種中,湖羊、灘羊以及小尾寒羊等品種都具備多胎性能,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并且這些品種的多胎性表現與FecB基因的表現基本相同,所以能夠開展品種選育工作,實行生產商品化。現階段的綿羊養殖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繁殖率,通常是選取繁殖能力強的供養與模樣進行交配,達到群體不斷壯大、擴大生產規模的目的。然而實際羊群中,沒有足夠的具有多胎性狀基因的個體數量,在進行選種工作的過程中,可采取Booroola綿羊的選種方式,提高多胎性能基因的頻率,有效地保留更多數量的多胎性狀主基因。
近些年來,我國養羊業發展快速,市場表現非常好,為了讓現有的良好局面更進一步,需要對綿羊多胎性進行重點研究。所以,可以采用多胎綿羊的雜交組合方式,實現肉羊高產以及肥羔繁育,現階段的研究表明,改良效果最佳的雜交組合為多賽特羊與小尾寒羊組合。在國外還有三元雜交與雙雜交的成功案例,這些雜交方式對于提升具有多胎性能的綿羊數量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并且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由于綿羊的繁殖性狀遺傳力較低,且傳統選育方式過于落后,因此,對于綿羊多胎性的研究顯得非常必要。隨著基因學與育種學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對綿羊多胎性與排卵機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將其開發利用到實際養殖中,有效提高了綿羊的繁育能力,為我國養羊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提升動力。
[1]郭雅琴.綿羊多胎性狀基因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