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35000)
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病防治
李紅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35000)
本病是由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病毒引起,主要表現雞群產蛋率下降,蛋質量變差的癥狀,不會造成雞死亡;本病主要通過垂直方式傳播,剖檢病變主要集中在卵巢、輸卵管、子宮等生殖部位;血清免疫學檢測是實驗室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凈化種雞、淘汰感染雞只和開產前免疫是防控本病的最有效措施。
雞;減蛋;綜合征;防治
雞產蛋下降綜合征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以蛋雞產蛋期產蛋率下降和蛋質變差為特征的生殖系統性疾病。本病在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雞場多發,由于蛋雞養殖場利潤來源主要依靠雞蛋銷售,感染本病的雞群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產蛋率下降和蛋品質變差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下面就本病的臨床防治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產蛋下降綜合征病毒歸屬于禽腺病毒,遺傳物質為雙股脫氧核糖核酸,外殼表面無囊膜,病毒粒子大小在80nm左右,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和肝細胞上生長,病毒對禽類紅細胞有凝集作用,不耐高溫,70℃瞬間滅活,4℃保存半年仍具有毒力。本病毒毒株達十幾種,臨床發病最多的是EDS76毒株,病毒對脂溶性溶劑不敏感,0.3%的福爾馬林溶液滅活兩天才能使其失去毒力,對pH的耐受范圍廣。除了雞之外,也能對鴨、鵝、海鷗等鳥類造成感染。
病毒對不同品種的雞感染力和毒力差異較大,我國80%以上的蛋雞品種為褐羽蛋雞,病毒對這種雞易感性很強,海蘭褐品種是當下我國的主流褐羽品種,感染性更強,可能也是這個原因造成本病在我國難以徹底消除。垂直傳播為本病主要傳播方式,由于病毒需要較長時間的致病過程,幼齡雞一般不表現臨床癥狀,180~220d的雞是發病最嚴重的日齡段,之后隨著抵抗力的增強,血清中逐漸產生抗體,癥狀減輕。本病也可以水平傳播,糞便中含病毒較多,可對健康雞只產生潛在威脅。
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病在臨床并不多見,但呈世界流行,20世紀70年代首次在歐洲進行報道,隨后逐漸擴大至美洲、東亞和澳大利亞地區,我國首次報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本病不會造成雞群大面積死亡,臨床上也未有大規模流行的報道,造成在當時以家庭散養為主的年代未對本病引起足夠重視。
患雞基本無明顯臨床表現,由于輸卵管、卵巢和子宮是病毒的靶部位,尤其是輸卵管受害最為嚴重,而蛋殼形成部位就在輸卵管,故感染雞群初期表現為蛋殼質量的改變,眼觀著色淺,蛋殼變薄,表面粗糙,有的蛋甚至呈畸形或軟蛋,隨后表現產蛋率突然下降,減蛋可達30~50%,病程持續一周后產蛋率又開始逐漸回升,直至恢復正常,整個病程約3~8周,一般不會引起雞的死亡,剖檢可見卵巢萎縮,子宮和輸卵管黏膜卡他性滲出和出血,輸卵管和子宮部位水腫,體積變大,病變集中在生殖系統,其他器官和組織未見明顯病變。
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征和剖檢病變可初步診斷,結合實驗室可對本病進一步確診。采集病雞部分輸卵管或泄殖腔組織,剪碎后離心,將上清液接種于雞胚成纖維細胞,擴大培養,如果病毒有凝集紅細胞作用,且用抗EDS76病毒血清作中和實驗呈陽性反應,表明病料中含有本病病毒。除了本方法外,血清抗體檢測也可以診斷本病,未免疫的雞群一般血清抗體呈陰性,如果發生野毒感染而發病,則抗體含量會升高,若整個雞群的抗體效價平均檢測值在1:8以上可判定雞群已經感染。利用免疫學原理,ELISA、熒光抗體和雙向免疫擴散試驗等方法也可作出診斷。
本病需要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預防,因垂直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故一定要確保引入的商品代雛雞群來自非疫區。種雞場要嚴格執行本病的監測,對每批次的種雞在產蛋后進行抗體監測,確定未感染才能留作種用。種蛋孵化期間,嚴格執行消毒程序,徹底消滅殘留的病原。商品代蛋雞可在開產前進行疫苗免疫,一般免疫一次即可產生高含量抗體,無需重復免疫,免疫后可保護雞群在整個產蛋年不受本病侵擾。目前市場上主要有油乳滅活苗和與新城疫制備成的二聯苗,實踐證明二者對本病的預防都有高效保護作用,只是聯苗使用后可以加強免疫一次新城疫病,更適合常發生新城疫疾病的雞場使用。
本病發生后無須治療可自行慢慢恢復,這是本病發展的規律,故建議發病后只需要采取加強營養和防應激的措施即可,不要亂投藥治療。
雞產蛋下降綜合征是一種引起產蛋雞產蛋下降表現的病毒性疾病,雖然隨著疾病的發展,感染雞可自行康復,但對于養殖戶來講,整個發病過程中產蛋率先突然下降后緩慢上升的過程可造成巨大的損失,因為蛋雞飼養時間長,開產前基本都是凈投入,無產出,利潤來源主要依靠產蛋高峰期的雞蛋銷售,雖然本病不會造成雞死亡,但生產性能下降造成的損失不容忽視,臨床上應重視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