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鑫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四堡鎮畜牧獸醫水產站 366205)
一起仔豬圓環病毒病診斷與防治體會
鄒洪鑫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四堡鎮畜牧獸醫水產站 366205)
豬圓環病毒病對斷奶仔豬感染率較高,臨床表現為漸進性消瘦、腹瀉、黃疸、貧血等,屬于多系統功能性傳染病,致病原因為圓環病毒Ⅱ型感染。是一種無囊膜的單股環狀DNA病毒,感染后導致斷奶豬出現多系統衰竭綜合癥、豬皮炎、仔豬先天性腦震顫、增生性壞死性肺炎,對母豬繁殖系統也有破壞作用。根據對斷奶仔豬臨床診斷中發現,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如果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導致該病傳播,甚至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因為該病會抑制免疫力,同時又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嚴重影響養豬戶的經濟效益。本文結合一例仔豬圓環病毒病的診斷和防治展開論述,期望今后對該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參考。
仔豬圓環病毒;病理研究;診斷與防治;病例
陳某有一小規模豬場,存欄母豬22頭,育成豬186頭,其中斷奶至60日齡保育豬有82頭,由于管理不規范,豬場衛生條件差,養殖環境惡劣。2016年4月發現6頭48日齡保育豬開始出現消瘦、生長緩慢、腹瀉情況,而后,皮膚生出圓形或不規則的暗紅色疹斑。最初養殖戶沒有重視,以為是蚊蟲叮咬所致,僅做消炎治療,但情況沒有得到控制,保育豬群開始陸續發病,雖然進行了抗生素注射的治療,但效果極差。
送檢病豬經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被毛雜亂,體質疲弱,發育不良,四肢無力,全身消瘦;紅紫斑及丘疹出現在皮膚表面,形狀不規則,最嚴重的1頭病豬腹股溝淋巴結顯著腫脹,黑色結痂遍布病變區域,伴有呼吸衰竭及腹瀉。采集病料和血清送檢。
剖檢送檢的3頭病死仔豬腹股溝淺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患豬皮膚蒼白,皮下呈彌漫性病變,有出血;肺部有灰褐色炎癥,間質增寬,頜下淋巴結,個別豬肺泡切面硬度增加;腫脹出血,比重增大,肝臟呈現“橡皮”樣,發暗,腎臟呈淺黃色或橘黃色外觀;呈彌漫性出血,有水腫,脾臟輕度腫大,肉樣變化且被膜剝離;胰腺可見腫大及壞死病變[1]。
無菌采集病死豬扁桃體、腹股溝淋巴結,放入容器內,設-20℃保存,并做好標記。
將無菌采集的病料做觸片按實驗室常規方法干燥后進行顯微鏡下鏡檢,但在革蘭氏染色和姬姆薩染色的結果沒有細菌出現。
使用肉湯、麥康凱、營養瓊脂培養基進行細菌培養,培養條件為:37℃恒溫箱培養,24h后沒有發現細菌。
豬圓環病毒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方法要求,對病料進行采集,合成引物序列由華大基因,檢測豬圓環病毒病。實驗結果發現病料陰性無條帶,陽性在1154bp出現條帶,在1154bp出現特異性條帶,陽性檢測豬圓環病毒與預期相符。
治療豬圓環病目前沒有治療毒特效藥物,應堅持標本兼治原則,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予以防治。緊急免疫接種:對剩余健康仔豬注射圓環病毒疫苗。對發病豬注射圓環藍毒康 (主要成分:黃芪多糖等)0.2ml/kg,每兩天1次,連續注射7d。因為Ⅱ型豬圓環病毒屬于一種免疫抑制病,采用抗病毒藥和抗生素結合飼料中添加中藥腸桿速康 (強力霉素、磺胺類藥物、氟苯尼考等),使仔豬機體抵抗力得到提高。1周后全群仔豬用豬瘟細胞苗按4頭份,每天補免一次,2周后,仔豬病情得到基本控制,逐漸恢復正常,死亡病例沒有再出現。
控制豬圓環病毒使用疫苗是最經濟有效的。滅活疫苗。母豬配種前免疫最為有效,能夠提高仔豬母源抗體,接種豬圓環病毒疫苗的程序為:2~3周齡仔豬首免,間隔3周后二免,懷孕母豬10周和12周各免疫1次;公豬每3~4個月免疫1次。豬圓環病毒疫苗肌注1ml/頭半年后對豬場免疫效果巡檢,結果表明豬場的生產性能與效益明顯改善,養殖周期縮短,死亡率發病率均有所降低。
豬圓環病毒病呈現多基因態勢,不同基因態勢的病毒可引起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等,并導致豬群長期帶毒與排毒,免疫力下降,而且特效治療藥物目前缺乏,使得養豬場養殖群體擴大受到抑制。從該病例的診斷和治療情況來看,采取緊急免疫接種和綜合性防控措施,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豬場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手段。
[1]任巧玲,馬強,郭紅霞,等.豬圓環病毒病(PCVDs)的臨床癥狀及PCV2疫苗的防控效果[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