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格格 通訊作者:康志媛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康志媛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經驗
賈格格1通訊作者:康志媛2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康志媛;圍絕經期綜合征;臟腑辨證;整體觀念
圍絕經期是婦女自生育期的規律月經過渡到絕經的階段,包括從出現與卵巢功能下降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經后一年[1]。“七七”之年為圍絕經期,腎氣漸虛,沖任虛衰,天癸漸竭,由此可于絕經期前后,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明顯不適癥狀,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腫、情志不寧等,即為圍絕經期綜合征[2]。中醫稱“絕經前后諸證、經斷前后諸證”,臨床常從腎虛論治。本病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個月,長則2~3年,輕重不一,參差出現,影響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質量,危害婦女身心健康。康志媛教授根據多年臨床工作,在治療本病方面有獨特的經驗,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治療重在滋腎益陰
腎藏精,主生殖,胞絡系于腎。五臟的陰陽皆以腎陰腎陽為根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七七之年,天癸將竭,導致腎的功能失常,沖任損傷而致病,其中以耗傷腎陰為主,陰血不足,沖任虛損,致肝、心、脾諸臟功能失調,從而出現種種錯雜的證候。臨床表現為絕經前后,月經紊亂,月經提前,量少或多,或崩或漏,經色鮮紅;頭暈目眩,耳鳴,頭部及面頰陣發性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膚干燥、瘙癢,口干便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基本方:當歸12 g,熟地黃15 g,茯苓15 g,白術18 g,山藥20 g,山茱萸20 g,墨旱蓮20 g,菟絲子30 g,桑寄生20 g,川牛膝18 g。方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為六味地黃丸中“三補”;菟絲子、桑寄生、川牛膝補肝腎、益沖任。
案例1.患者,女,47歲。初診:2016年8月26日。主訴:月經紊亂3年余。現病史:近3年來月經紊亂,周期25~60 d,經期4~5 d,量色正常,末次月經2016年8月20日,經行小腹下墜。平素陣發性烘熱汗出,腰膝酸疼,偶有足跟痛,納眠可,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沉細。方藥:當歸12 g,熟地黃15 g,茯苓15 g,白術18 g,山藥20 g,山茱萸20 g,菟絲子20 g,枸杞子15 g,墨旱蓮18 g,牡丹皮15 g,雞血藤30 g,白芍20 g,20劑,每日1劑,分2次水煎,早晚各1次溫服。二診:2016年9月20日,諸癥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守上方繼服20劑。臨床癥狀逐漸緩解、消失。
兼以疏肝寧心
本病以腎虛為本,乙癸同源,腎水不足以涵養肝木,致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旺盛,從而導致心肝火旺。本病雖有腎陰虧虛,但心肝火旺為繼發性病機,可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本病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等癥狀的輕重。臨床表現為以腎虛為本的主證,并伴有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甚至情志異常。治以補腎兼疏肝寧心。上述基本方加郁金、酸棗仁、合歡皮。
案例2.患者,女,41歲。初診:2016年8月26日。主訴:月經紊亂1半年余,心煩多夢,加劇2個月。現病史:半年來月經紊亂,周期25~60 d,經期4 d,量少,末次月經2016年6月20日。近2個月出現心煩胸悶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納可,二便調,舌質紅,舌苔薄白,脈細數。方藥:當歸12 g,熟地黃15 g,茯苓15 g,白術18 g,山藥20 g,山茱萸20 g,枸杞子15 g,牡丹皮15 g,郁金15 g,雞血藤30 g,川牛膝18 g,合歡皮18 g,20劑,每日1劑,分2次水煎,早晚各1次溫服。二診:2016年9月20日,諸癥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守上方繼服20劑。臨床癥狀逐漸緩解、消失。
勿忘健脾
劉河間云“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以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明確提出“少年治腎,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學術思想。“七七”天癸將竭之年,可從太陰論治。太陰脾土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健運失司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致氣虛血弱,氣虛不能宣通脈氣,血虛不能榮養心血。本證與炙甘草湯證病機相同,屬“異病同治”,治宜益氣養血滋陰,方用炙甘草湯加減。
案例3.患者,女,48歲。初診:2015年4月17日。主訴:月經紊亂1年,心慌1個月,加劇7 d。現病史:1年來月經紊亂,周期20~50 d,經期5~7 d,量時多時少,末次月經2015年3月10日。7 d前因勞累致心慌加劇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腰酸背冷,體倦乏力,寐差多夢,納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今日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厚4.4 mm。內分泌檢查FSH:49.9 IU/L,LH:31.8 IU/L,E2:44.8 pmol/L,P:0.1 ng/mL 。方藥:炙甘草湯(《傷寒論》)加減:炙甘草15 g,黨參20 g,大棗6 g,生地黃20 g,阿膠12 g,麥冬15 g,炒麻仁15 g,桂枝12 g,炙黃芪30 g,炒白芍18 g,丹參18 g,20劑,每日1劑,分2次水煎,早晚各1次溫服。二診:2015年5月12日,心慌、頭暈耳鳴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仍寐差多夢,二便正常。末次月經2015年5月2日,量中等,色暗紅,有血塊,7 d干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方,守上方繼服20劑。三診:2015年6月23日,心慌、頭暈耳鳴消失,偶潮熱盜汗、寐差多夢,末次月經2015年6月14日,淋漓不斷,持續至今,色鮮紅,口干便秘,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2015年6月21日,超聲提示:子宮內膜厚4.1 mm,周界內回聲均模糊。治以養陰清熱止血,方選兩地湯合二至丸加減。
調理肺氣,注重情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肺在志為憂。”《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氣郁,皆屬于肺。”《素問·宣明五氣》言:“精氣并于肺則悲。”圍絕經期綜合征與腎、肝、心、脾的關系,臨床較多關注,與肺的關系卻較少論及,然而悲憂是肺之本志。肺主一身之氣,氣機調暢則血行正常,各臟腑功能如常,且《得配本草》載北沙參“補陰以制陽,清金以滋水”,即肺為腎之母臟,金充則水足,肺氣清肅下行,可保腎陰而助腎水。故不可忽視調肺的重要性。方藥予上方加北沙參、麥冬,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北沙參歸肺、胃經,體輕、質潤、可降可升,通過補肺陰,加強氣化作用。
小結
絕經期是女性的一個生理階段。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影響女性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婦產科界關注的熱點。導師康志媛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在治療上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據不同患者的狀況、病情、體質等辨證給予不同的中藥處方,注重從臟腑辨證論治,以補腎為主,兼調肝、心、脾、肺,注重情志,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豐有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63.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69.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