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亮
(遼寧省阜蒙縣于寺鎮醫院,遼寧 阜新 123138)
蒙醫藥治療痛經臨床觀察
吳月亮
(遼寧省阜蒙縣于寺鎮醫院,遼寧 阜新 123138)
蒙醫藥;痛經;臨床觀察
女子月經來潮的前后幾天或月經期發生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適,如頭暈、惡心、嘔吐,腰骶不適、全身無力等,影響日常生活和勞動的為痛經。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2014—2015年我院門診收治的20例痛經患者。
根據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再結合月經特點、全身癥狀、舌診、脈象,辨別證型,然后予以施治。寒濕證給予蘇格木勒-7(阜新蒙藥廠),血瘀證給予膈下逐瘀湯。關元穴艾灸20 min,每日1次,連灸1周,3個月為1個療程。
治療后月經再無疼痛15例(75%),疼痛明顯緩解3例(15%),無效2例(10%),治療效果滿意。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歲,蒙古族,未婚。2015年8月7日初診。主訴:行經時小腹疼痛4年,加重半年。現病史:自訴4年前行經時勞動后著涼引起每逢經期出現小腹持續性絞痛,腹凉喜熱,經多方治療不見好轉。近1年來每逢經期除上述癥狀外,小腹脹甚,同時腰骶、乳房脹痛。經量少,有塊,塊下痛減。痛甚手足發涼、惡心、嘔吐。近半年口服氨酚待因片等止痛。既往史:體健。月經史:初潮14歲,周期30~40 d,經期3~5 d。經量少,色暗紅,時有小塊。末次月經7月13日。望診:體態中等,面色略白,舌苔白膩。脈沉細。盆腔超聲檢查:子宮大小正常,雙附件未探及異常。診斷為氣滯血瘀夾寒型痛經。中醫學認為痛經由于肝氣不舒,氣機不利,使氣不能運血而化行,不能隨氣而流通,以致沖任經脈不利,經血滯于胞中而痛,此為痛經的主要病理基礎。治療上以調氣活血、行瘀止痛為前提,結合寒熱虛實具體用藥為原則。治療上行早空腹口服11粒蘇格木勒-7,晚服膈下逐瘀湯。并艾灸關元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月連灸7次。如此治療3個月,效果滿意。
痛經是最為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約占痛經的90%。多見于未生育過的年輕女子,體質衰弱或疼痛敏感的人更易發生,嚴重的牽涉到外陰、肛門等部位,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一般經血流暢后,疼痛就消失。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過的婦女或中年婦女,一般經檢查可找到痛經的原因,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這種痛經治愈原發疾病后,即可消失。“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說明沖任二脈的通盛,是產生月經的主要條件。反之亦出現月經諸病。痛經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主要原因是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感受寒涼,瘀阻經絡(寒濕凝滯),以致胞絡受阻而為痛經。亦為臟腑虛損,氣虛血虧,胞脈失養引起痛經。古代醫籍中對痛經的論述亦較多,如《景岳全書》中說“經期腹痛,癥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者可按可柔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于此可查,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此當于行氣稟質兼而辨之”。此段詳細地論述了痛經有虛實,且虛實錯綜復雜,應從人的體質強弱辨證論治。
本病例主要因經期受涼引起經血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夾寒型痛經。蘇格木勒-7可溫胞宮、祛寒止痛。膈下逐瘀湯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調經;香附、木香理氣行滯;桃仁、紅花行瘀止痛。再加關元穴艾灸可扶正散寒溫經、活血氣,適合各種類型的痛經,達到較好的療效。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