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樂其木格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蒙藥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觀察
格日樂其木格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神經性皮炎;蒙藥;臨床應用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局部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患,生活中較為常見。神經性皮炎發病多與精神因素有明顯的關系,內分泌異常及摩擦搔抓、飲酒等均可誘發或加重病情,易反復發作,不易痊愈。癥狀時輕時重,遷延不愈,對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建議發現后及時地進行治療。我院用蒙藥配方對神經性皮炎進行治療并觀察,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將臨床應用報道如下。
本院近1年來在門診用蒙藥治療神經性皮炎46例,均獲得了較好的療效。46例患者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大者58歲,最小者16歲,以24~42歲較多見;病程在1年以內者11例,1~3年者20例,3年以上者15例。
臨床癥狀:神經性皮炎病情比較復雜,不同患者也有很多的不同的臨床癥狀,多發生頸側、項部、肘膝關節的伸側面或骶尾部,頭部、四肢、腰部及會陰部也可發生。皮疹初起時往往是1~2處。多見于青年或中年人,老年人及兒童比較少見。初發時局部先瘙癢,由于長期搔抓,局部皮膚呈多角形丘疹片塊或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變,表現為皮紋加深、皮嵴隆起,皮損變為暗褐色,干燥并有細碎脫屑。斑片樣皮損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損斑片的數目不定,可單發或泛發周身,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癥狀有時輕,有時重,治愈之后容易復發。神經性皮炎發病的原因比較多,其中以精神因素最為明顯,患者應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避免長期處于壓力之中,同時應堅持清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
早晨口服同啦嘎-5味丸15粒,晚上口服黨參-18丸15粒,再加口服沉香安神散3 g。用藥兩周后繼續口服,早晨伊和湯3 g溫開水送服,中午巴特日-7味丸15粒口服,晚飯后口服黨參-18味丸15粒,臨睡前口服沉香安神散3 g。
同拉嘎-5:暖胃助消,清糟歸經。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冷痛,滿悶暖氣,食物中毒。沉香安神散:調節“赫依熱”“粘交爭”,用于山川間熱,“赫依熱”兼盛,胸滿氣喘,干咳痰少,游走刺痛,心悸失眠,神昏譫語。巴特日-7:清瘟解毒、消“粘”止痛、散瘀止痢。用于瘟疫熱盛、腦炎、赤白痢疾、白喉、目黃、音啞、霍亂轉筋。黨參-18:祛“黃水”、殺“粘”消腫、止痛等,用于治療麻風病、痛風、痹痛、牛皮癬、疥瘡等各種風濕性疾病及皮膚病。伊和湯:主治收斂、解毒、調節寒熱,用于“寶日”擴散,“赫依”“協日”“巴達干”失調,久病不愈的身倦體怠、口干、食欲不振、胃脘疼痛。
注意事項:解除緊張、焦躁情緒、生活規律,應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避免長期處于壓力之中。忌食各種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飲酒,避免搔抓、摩擦,勿以熱水、肥皂沖洗。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歲。2014年6月在當地醫院用強的松、撲爾敏口服治療后沒有明顯效果。患者頸部肘關節部位瘙癢,局部皮膚呈多角形丘疹片塊,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變,皮損變為暗褐色,干燥,有細碎脫屑。癥狀時輕時重,已有兩個多月。影響睡眠,白天頭暈乏力,痛苦不堪。檢查:表情痛苦,體型偏瘦,舌尖紅少苔,脈細數。診斷為神經性皮炎。早晨飯前同啦嘎-5味丸15粒溫開水送服,晚飯后黨參-18味丸15粒溫開水送服、臨睡前口服沉香安神散3 g。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悅,限制酒類、濃茶、咖啡和辛辣、海鮮食品等;避免日曬、搔抓、摩擦等物理性刺激;防止局部多汗。用藥兩周后瘙癢明顯減輕,睡眠好轉。后繼續口服,早晨飯后伊和湯3 g溫開水送服,中午飯后巴特日-7味丸15粒口服,晚飯后黨參-18味丸15粒口服,臨睡前溫開水送服沉香安神散3 g,10 d后病癥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再口服半個月后諸癥消失。1年后隨訪,未復發。
蒙醫認為神經性皮炎的主要病因是“赫依”和“黃水”(蒙醫認為“黃水”是血的糟粕進入膽囊分解為膽汁,膽汁的精華便為黃水,主要存在于肌肉及關節中),因為長期精神緊張,焦慮不安,饑餓時勞累,經常食用辛辣飲食,都可引起體內“赫依”的平衡失調,“黃水”偏盛,導致氣血不調,同時與“粘”癥合并引起神經性皮炎。故神經性皮炎容易復發,病程長,多見于青年或中年人,老年人及兒童比較少見。多數患者有頭昏、失眠、煩躁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衰弱的癥狀,如果神經衰弱癥狀得到改善,神經性皮炎的癥狀也會好轉。臨床上根據上述情況,用沉香安神散和黨參-18味丸等兩種蒙藥。同時口服有暖胃助消、清糟歸經功能的同拉嘎-5味丸,收斂、解毒、調節寒熱作用的伊和湯和清瘟解毒、消“粘”止痛、散瘀止痢作用的巴特日-7味丸。諸藥合用后神經性皮炎的癥狀明顯好轉,繼續使用諸癥消失。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此類疾病患者不必過于擔心,應該保持一個舒心快樂的心情,避免長期處于壓力之中,同時要注意均衡的膳食和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神經性皮炎患者的康復。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