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學
(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溻漬療法·
中藥溻漬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6例療效觀察
王德學
(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糖尿病胃輕癱(DGP)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研究資料顯示,有高達76%的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動力障礙[1],嚴重者除飲食下降外可出現頻繁嘔吐、腹瀉,使降糖治療受到干擾或被迫停止治療,由于控制血糖的治療規律被打破,極易出現低血糖反應或酮癥酸中毒,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西醫應用促進胃腸動力藥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復發率極高。雖然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無明顯副作用,但往往因患者胃納不佳或因嘔吐而拒絕口服中藥湯劑,影響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總體效果。近年來筆者采用胃脘部中藥溻漬治療,避開了口服湯劑,依從性大大提高,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鶴壁市中醫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進行治療,治療組應用胃脘部中藥溻漬治療,對照組應用口服莫沙必利治療。治療組共收治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在30~75歲,平均年齡58.7歲,糖尿病病程10~25年。對照組共收治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在31~74歲,平均年齡57.8歲,糖尿病病程9~2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血糖、合并其他慢性并發癥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遵守糖尿病飲食要求,適當增加運動,常規口服降糖藥物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對照組給予莫沙必利常規量治療,治療組給予胃脘部中藥溻漬治療,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監測血糖,不加用其他治療方法。中藥溻漬治療的中藥處方以旋覆代赭湯為基本方,具體處方如下:旋覆花9 g,人參6 g,生姜15 g,代赭石6 g,炙甘草9g ,半夏9 g,大棗4枚。
中藥溻漬治療方法:中藥按以上比例共為細末,用凡士林和藥粉按比例(即20 g藥粉,80 g凡士林)調成糊狀以便備用;囑咐患者暴露治療部位胃脘部;將濕潤后的紗布置于胃脘部皮膚上;將調好的藥膏均勻涂抹濕紗布上,面積以覆蓋胃脘部即可;用紅外線燈局部照射,燈與皮膚間距離5~10 cm,治療時間約30 min,溫度以患者照射部位感覺舒適為宜。每天1次,兩周為1個療程。
中藥溻漬治療注意事項:溻漬后,在敷藥處見熱、涼、麻、癢或輕中度疼痛屬于正常現象,一般無需處理,待達到所需求的時間后,除去藥物即可,如敷藥處有燒灼或針刺樣劇痛,患者無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藥物。
1.療效標準。顯效:患者無納差、腹脹及惡心嘔吐,飲食基本恢復正常,體力漸增加; 有效:治療后納差、腹脹自覺好轉,無嘔吐或嘔吐好轉,飲食量增加;無效:自覺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2.結果: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2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5.00%;治療組顯效12例,有效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4%。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表現均較前有所改善,但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胃腸自主神經病變常見的癥狀,典型癥狀為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癥狀通常在餐后較為嚴重,體檢可見胃區脹滿,可聞及振水聲。以上癥狀表現可能與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導致傳入神經通路敏感性降低有關,由于胃排空延遲而致胃潴留,可有反復胃石形成,當并發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時,可出現胃-食管反流癥狀,嚴重者出現反流性食管炎,還可引起小腸和結腸排空異常,引起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癥狀。西醫常用甲氧氯普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西沙比利等治療,但易于復發,且有副作用。
中醫學將該病歸屬為“痞滿”“嘔吐”等范疇。糖尿病患者在合并胃輕癱以后,其多食的臨床癥狀將不復存在,反而會出現食少、胃脹、早飽、惡心、嘔吐等與糖尿病本身相矛盾的癥狀。這即是說糖尿病患者如病程久延,可出現飲食顯著減少,身體枯瘦的表現。明·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一書中也提到了“不能食而渴”的認識,但在具體的病因病機上,現代許多學者有不同認識。筆者認為本病病機多屬病程日久,胃氣虛弱,痰濁內阻所致。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2]。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為君藥;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沖逆為臣藥,但因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生姜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又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降氣逆而不伐胃,故于本方中用量獨重;半夏辛溫,祛痰散結,降逆和胃,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已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在臨床實踐中此方治療本病的確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但在臨床的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由于本病患者多胃脹、納差、嘔吐,故多數患者不愿口服中藥湯劑,甚至擅自終止治療,嚴重地影響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優勢。本研究中采用胃脘部中藥溻漬治療方法,可以使藥力通過皮膚、穴位直達病灶,加用紅外線燈局部照射,擴張血管,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且患者依從性好,使中醫藥治療本病獲得了滿意的效果。通過與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結果顯示,胃脘部中藥溻漬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提高。因此,胃脘部中藥溻漬的治療方法,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治療具有較為積極的臨床意義。
[1]Icks A,Haastert B,Rathmann W,et al.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population-based study [J].Arch Intern Med,2002(162):1067.
[2]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31-232.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