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努阿爾 雷正權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重灸法配合刺血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臨床觀察
阿努阿爾 雷正權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原發性痛經占痛經的90%以上,以行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周期性、陣發性小腹部絞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小腹、腰骶部均感疼痛,甚者劇痛暈厥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在中醫辨證中可分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氣血不足等多種證型,寒凝血瘀型痛經在中醫辨證中以小腹疼痛,得熱則舒,經行不暢,經色紫暗伴血塊,痛時形寒肢冷汗出,甚至暈厥為主癥。近年來筆者應用重灸法配合刺血療法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全部來自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門診部和針灸門診部,兩組患者各30例。對照組中年齡最小者14歲,年齡最大者32歲;病程最短者4個月,最長者13年。治療組中年齡最小者16歲,年齡最大者35歲; 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6年。
診斷標準:①自月經來潮后,最早出現在經前12 h,以行經第1天疼痛最為劇烈,持續2~3 d可自行緩解,疼痛呈絞痛,位于下腹部恥骨上,可放射至腰骶和大腿內側。②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多種癥狀,疼痛甚者可出現面色發白、出冷汗、暈厥等。③以小腹疼痛、得熱則舒以及經色紫暗伴血塊為主癥,兩癥應同時表現。④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排除繼發性痛經。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每次0.3~0.6 g,每日3次,飯后服。
治療組:重灸小腹部,將4根艾條點燃,排列懸掛于灸盒上,灸盒豎放于任脈上,熱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灸30 min,若有灸感,可適當延長灸療時間。灸后用三棱針點刺地機穴,或地機穴附近部位靜脈顯露處出血,雙側地機穴交替取用[1-2]。每日1次,以月經來潮前5 d進行治療和月經結束后第2日起續治療5 d,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患者經3個療程治療后疼痛消失,隨訪3個月后無復發。顯效:患者經3個療程治療后疼痛消失或減輕,3個月后隨訪癥狀減輕。無效:患者經3個療程治療后疼痛減輕不明顯,3個月后隨訪自感癥狀較治療前無差異。
2.結果:對照組中臨床治愈7例,顯效13例,無效10例,治愈率為23.3%,愈顯率為66.7%;治療組中臨床治愈13例,顯效15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43.3%,愈顯率為93.3%。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體會
中醫認為痛經主要與氣血不足、肝郁氣滯、寒凝血瘀等有關,主要病機為沖任運行不暢,胞宮經血阻滯。本病病位在肝經、沖脈、任脈、肝臟、胞宮或經臟同病,病因或寒或熱,或虛或實。
針灸治療痛經疼痛的效果已被中醫界廣泛認同[3],或許正是因為臨床中解決了痛經的疼痛問題,機體在若干次針刺的過程中,在刺激量疊加的基礎上,使機體改變了原有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進而達到針灸治療本病的遠期療效。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單純利用針刺療法無法達到預期的遠期療效,因此需針灸工作者在本病的機制和治療上做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
重灸法在本病的治療中主要起溫熱效應和腧穴近治效果[4]。筆者觀察發現,臨床中利用重灸法灸小腹要比TDP照射小腹溫熱感更強,灸后小腹熱量的保持時間更久,且能達到透熱、擴熱、傳熱,熱量滲入深層肌肉的效果[5]。寒凝血瘀型痛經責之陰寒內盛而導致血行瘀滯,重灸下腹部可鼓動肝腎陽氣祛陰寒、行血滯。神闕具有溫補脾腎、調理沖任的作用;中極可溫通胞官、調理沖任;氣海補益腎氣、溫陽散寒以通胞脈,為治療痛經的常用穴。現代研究表明關元和子宮的神經傳入投射,在L3~S5脊神經節內有匯聚與重疊,為關元治療婦科疾病提供神經學基礎。
三棱針點刺地機穴或地機穴附近靜脈顯露處,寓意“菀陳則除之”[6]。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人體固有的抗邪功能可將胞宮瘀血通過經脈外傳于體表,于下肢內側經脈循行處可有顯露。瘀血瘀積在經臟不得外泄,待月事來臨時,胞宮氣血一時空虛,邪氣乘機作祟,正氣奮起抗邪,故疼痛。地機為郄穴,可治血分病,臨床可通過地機穴局部靜脈刺絡放血,且依靠機體固有的祛瘀功能,兩者協作,多次治療,即可將胞宮內的瘀血排除干凈,達到瘀血祛、新血生、氣機調、血行暢、月事安的作用。
[1]劉少明.刺血療法優勢病種及操作技法[M].西安:陜西出版傳媒集團、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2-145.
[2]歐陽頎,吳杞.圖解刺血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344-345.
[3]余思奕,張鐳瀟,楊明曉,等.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與機理研究進展[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3):116-119.
[4]余思奕,楊潔,任玉蘭,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選穴特點[J].中國針灸,2015,35(8):845-849.
[5]趙寧俠,郭瑞林,任秦有,等.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相關性分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3):364-367.
[6]苗艷換.痛經患者脾經腧穴診察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