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竹 通訊作者:張志國
1.河南省林州市中醫院, 河南 林州 456550 2.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補中益氣湯臨床運用舉隅
段艷竹1通訊作者:張志國2
1.河南省林州市中醫院, 河南 林州 456550 2.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補中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該方首創“甘溫除大熱”的思想,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李東垣曰:“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皆脾胃之氣不足;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1]。該方為黃芪一錢,炙甘草五分,人參、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白術各三分。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人參、炙甘草、白術益氣健脾;當歸、人參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柴胡、升麻升陽舉陷,性寒而瀉其火。補中益氣湯在臨床中運用廣泛,歷代醫家反復實踐探索,不斷擴大本方臨床運用范圍[2],本文試將個人臨床運用驗案選錄報道,以饗同道。
面神經炎
患者,女,24歲,2014年7月12日初診。患者3個月前旅游受風后,出現口角右歪,左側鼻唇溝變淺,左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伸舌右偏,某西醫院診斷為特發性面神經炎,給予強的松、營養神經藥物、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兩周,癥狀基本好轉。5 d后受涼再次出現左側面癱,西藥治療半月余無好轉,后服中藥牽正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1個多月,癥狀仍無明顯改善。現癥見:左側鼻唇溝變淺,眼閉合不全,伸舌右偏,語言稍不清晰,飲食一般,畏冷飲,二便調,受涼易感冒,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西醫診斷:面神經炎。中醫診斷:面癱;風邪入絡,耗傷氣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柴胡10 g,升麻6 g,黃芪30 g,黨參15 g,陳皮12 g,白術12 g,黃芩6 g,當歸15 g,荊芥10 g,防風10 g,羌活10 g,木瓜15 g,雞血藤20 g,赤芍15 g,炙甘草6 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二診:癥狀減輕,言語流利,脈細有力,繼服上方加白附子10 g,僵蠶10 g,14劑。三診:癥狀基本好轉,能鼓腮,閉目完全。繼續服上方14劑以善后。
按:面癱多為風痰入絡所致,治療當以祛風化痰、通絡止痙。然而患者平素體質偏差,面癱治療后再發,服藥牽正散加減方30劑,方中重用祛風止痙之品,癥狀無好轉,結合舌脈,考慮風邪內伏,傷及氣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先以補益氣血為主佐以祛風之劑,木瓜性酸、溫,歸肝、脾經,雞血藤性微甘、溫,歸肝、腎經,加用二藥能增舒經活絡、行血之效,而不耗血散氣。二診癥狀緩解,氣血較前沖盛,故加白附子、僵蠶增其祛邪止痙之功。面神經炎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易于恢復。本患者愈后再發,病情遷延,不可立取而傷正,當以扶正祛邪緩攻為要。
尿潴留
患者,男,70歲,2014年3月11日初診。糖尿病史10年,服二甲雙胍,血糖不佳,近2個月自覺小腹部墜脹,伴有排尿困難,自行口服哈樂、保列治,癥狀無緩解。某醫院診斷為: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經病變。現癥見:小腹部墜脹,伴有排尿困難,乏力,納眠可,口干,大便正常。舌質暗,苔薄黃,脈澀,沉取不足。西醫診斷: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經病變。中醫診斷:癃閉;中氣不足、膀胱氣化失司。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柴胡10 g,升麻6 g,黃芪20 g,黨參10 g,陳皮10 g,白術12 g,黃芩10 g,當歸12 g,桔梗6 g,枳殼10 g,赤芍15 g,天花粉20 g,茯苓10 g,桂枝10 g,澤瀉12 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二診:癥狀減輕,無小腹部墜脹,小便較前通暢。繼守上方7劑。三診:小便正常,無口干、乏力。繼續服上方7劑。
按:《內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是治療消渴病的常規思路,然臨床中亦有脾氣不足導致水谷精微及津液運行不暢。本例患者正是因中氣不足、膀胱氣化失司而致水液運行障礙,故以補中益氣湯加減,用以補中益氣,使脾運得健,水液走其道而行,膀胱氣化得利,開合有司。本方黃芪、人參補益中氣,柴胡、升麻、桔梗配用枳殼使升降有序,桂枝溫化膀胱,茯苓、澤瀉利水滲濕,天花粉止渴。
過敏性鼻炎
患者,男,15歲,2014年4月14日初診。有過敏性鼻炎病史2年,每逢變天受寒后加重,曾長期口服撲爾敏等抗過敏藥物對癥治療。自訴:受涼后鼻塞、流清涕加重,平素易感疲勞。刻下癥:鼻塞,流清涕,口干,飲食可,二便正常,舌質淡,苔白,脈浮。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鼻淵;肺氣不足。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柴胡10 g,升麻6 g,黃芪20 g,黨參10 g,陳皮12 g,白術12 g,黃芩10 g,當歸10 g,荊芥10 g,防風10 g,麻黃6 g,辛夷花6 g(包煎),7劑,水煎服,每日1劑。二診:無鼻塞,流清涕,通氣順暢;上方去麻黃、辛夷花,服藥14劑。三診:癥狀無再復發,守二診方,改為丸劑,長期服藥,以固其本。
按: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鼻癢、噴嚏、鼻分泌亢進、鼻黏膜腫脹為臨床表現[3]。該患者患過敏性鼻炎,每逢受涼變天癥狀加重,雖沒有明顯氣虛癥狀,仍考慮肺氣不足,不能固護于表,易受邪襲。脾為中土,肺之母也,虛則補其母。故取補中益氣湯,脾肺雙補,護其正氣。初診時鼻塞,流清涕癥狀較重,故加麻黃、辛夷花增其通竅之功;二診癥狀好轉,則去二藥,以免傷氣耗津。過敏性鼻炎常反復發作,不可一味通鼻竅,祛風寒之邪,只治其標,應辨證施治,標本兼治。
結語
李東垣論述補中益氣湯中的思想為補益中氣、升陽舉陷、甘溫除大熱,對臨床應用起了切實的指導作用。活用補中益氣湯,亦可從補中有祛邪,升以求降應用臨床。臨床運用當靈活思辨,把握病機,方能正確運用。
[1]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16.
[2]匡微,李建軍.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進展[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2):149-151.
[3]田勇泉.耳鼻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