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東艷 劉貫華
中藥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呃逆
閆東艷 劉貫華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呃逆;旋覆代赭湯;橘皮湯;芍藥甘草湯;山莨菪堿;穴位注射
呃逆在宋以前多稱“噦”,至元代朱丹溪始稱“呃”,明代才將“呃逆”之名確定下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的病癥[1]。輕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則呃逆頻繁,遷延不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筆者臨證以來,曾治療多例呃逆患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心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歷代醫家關于呃逆病因病機的論述,大多由外感風寒、飲食失節、情志不暢、正氣虧虛、術后引起等,最終導致胃氣上逆、膈肌痙攣而發本病,如《素問·宣明五氣》云:“胃為氣逆,為噦。”《靈樞·口問》亦云:“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西醫學稱之為膈肌痙攣,認為是膈肌、肋間肌的不自主的同步劇烈收縮,刺激膈神經、迷走神經所致。呃逆的發病病位在膈肌,病機是由于胃氣上逆,癥狀是由肌肉痙攣引起的,所以要治療本病,必須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必須從胃入手,也可能最初發病并不在胃,而在其他臟腑,如情志因素引起肝氣郁結等,但必須影響到胃之后才能發本病,所以要治療本病,必須從胃入手。二是必須注意調理氣機,因為本病是由氣機上逆引起,氣不上逆也不會發本病,所以治療時必須調理氣機,讓氣機調暢而不上逆。三是要解除肌肉痙攣的問題,這是引起呃逆的最直接原因。
基于以上關于發病機制的思考,又經過長期臨床摸索,采用中藥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療效。
1.中藥治療。選用旋覆代赭湯、橘皮湯合芍藥甘草湯加味,處方為:旋覆花15 g(包煎),代赭石30 g(先煎),清半夏15 g,黨參15 g,陳皮30 g,生白芍20 g,赤芍20 g,炙甘草10 g,生姜5片,大棗4枚。用法:每日1劑,分3次溫服。加減:脾胃虛寒者,加干姜12 g,炒白術15 g;有熱加竹茹10 g;肝氣郁滯者加香附15 g,青皮10 g;便秘者加生白術60 g,炒枳殼15 g。處方分析:旋覆代赭湯是治療胃氣上逆引起呃逆、噯氣的代表方,仲景云“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本方的立足點在胃,雖有健脾、祛痰、調肝之品,但最終目的還是和降胃氣,所以治療本病非常適合。橘皮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方僅橘皮、生姜兩味藥物,仲景云“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并云“下咽即愈”,可見本方治療呃逆之效不可小覷,故在此加用該方以輔助旋覆代赭湯和降胃氣。芍藥甘草湯是緩解肌肉痙攣的方子,《經方實驗錄》中有專篇關于本方的論述,認為赤芍、白芍同用效果好,經臨床驗證確如其言。
2.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療法是將中醫的經絡學說與西醫學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穴位進行藥物注射,通過針刺和藥液對穴位的刺激及藥理作用,從而調整機體功能,改善病理狀態。因穴位注射后,藥液在穴位中存留時間較長,故可增強與延長穴位的治療功能。根據本病的發病機制,選用山莨菪堿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雙側足三里穴位后,用1 mL注射器配5號針頭抽取山莨菪堿注射液1 mL(10 mg),快速進針約40 mm,輕度提插,當患者有酸麻脹感時,回抽針管無血后將1/2量藥液緩慢注入。同法注射對側足三里,每日1次。如患者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時,將山莨菪堿注射液換為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方法同上。
分析:《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 “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難經·六十八難》亦云“合主降氣而泄”,下合穴乃六腑之氣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腧穴,足三里作為胃經合穴,自然可降胃之上逆之氣,如《靈樞·四時氣》亦提到“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山莨菪堿為M-膽堿受體阻斷劑,可以解除平滑肌痙攣,用于本病中可解決膈肌肌肉痙攣。
患者,男,48歲。呃逆3周,在本院放療科住院治療,患者2年半前發現肝癌,當時行介入治療,后又行伽馬刀治療,3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呃逆,用驗方及針灸治療效不顯,反逐漸加重,故來我院住院治療,查上腹部CT考慮癌腫侵犯膈肌,予甲氧氯普胺、異丙嗪等治療1周無明顯效果,請我科會診,當時患者呃逆頻繁,幾乎不能平臥,因呃逆較重飲食亦受影響,大便3 d未解,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大。予前文中處方加干姜12 g,生白術60 g。3劑。同時配合山莨菪堿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患者應用后,當天呃逆減輕,3 d后基本消失,大便通暢,后停用穴位注射,用中藥方稍微調整后繼服3劑鞏固治療。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230.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