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李雅坤
格里格《侏儒進行曲》賞析
李虻 李雅坤
格里格(Grieg, Edward 1843~1907)是挪威作曲家。他6歲隨母親學習鋼琴,20歲畢業于萊比錫音樂學院,畢業后致力于搜集民間音樂素材,鉆研民間音樂,通過對民族文化的謳歌,表達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挪威民族音樂,成為挪威民族樂派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后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在其浩瀚的音樂作品中,鋼琴抒情小品是格里格的重要創作領域。其《鋼琴抒情小品》共10冊,創作于1864~1901年間,以幾十首微型作品表現了挪威秀麗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和民族特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是鋼琴教學及演奏必備教材之一。《侏儒進行曲》(Op.54 No.3)收錄于抒情小品集的第5冊,是其中富有特色的優秀代表作之一。該曲以諧謔曲的風格——反差鮮明的時值對比、強弱對比、協和與極度不協和和聲的對比,詼諧地刻畫出北歐民間童話中侏儒——一群活潑小精靈詼諧有趣、生動可愛的形象,深受不同年齡段琴童的喜愛。
全曲為復三部曲式結構:由呈示部、中部、再現部3個部分構成,小快板速度。呈示部以前6小節跳音及和弦式半音下行為主題動機進行創作展開,主題動機始終貫穿全曲,形象地刻畫出一群有趣的小精靈憨態可掬的形象;中部與呈示部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舒緩、寧靜,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又仿佛讓我們看到小精靈單純、可愛的一面;再現部又再現了小精靈天生活潑的形象。全曲有趣、生動又不失音樂性,生動地為我們展現了一群小精靈的生活狀態,令人富有想象。

第一部分(1~70)以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為基礎,重復變化為5個部分:B樂段重復時用模進的方式擴展了3個樂句;A樂段重復時縮減為一個樂句。這部分音樂逗趣、活潑,生動地刻畫了小精靈白天精靈古怪的活動情景。
A段(1~10)以左手五度音程輕巧的斷奏開始了全曲,從第2小節后半拍開始,右手三十二分音符音階式級進上行后,立即轉為和弦式半音級進下行,構成詼諧、幽默的主題動機,不諧和的音響碰撞為樂曲增添了幾分詭異、諧謔和樂趣,形象地刻畫了清晨,小精靈開始一天的生活及走路時逗趣的場景。
譜例1:《侏儒進行曲》1~6小節

B段(11~21)右手五音一組的動機化音階均勻快速地跑動,以三十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懸殊時值反差,與左手的跳音相配合,形象地展現出小精靈上竄下跳的行走方式,使人忍俊不禁,使得音樂更加輕松、活潑、有趣。
譜例2:《侏儒進行曲》11~14小節

22~29小節是起到連接作用的過渡段。左右手一前一后跳躍著逐漸加強地演奏,像極了小精靈們由遠及近踩著歡快的步伐,一蹦一跳地向目的地走來。
30~39小節是A段的再現,左手伴奏織體由單音變成了八度,增強了音響的厚度;右手旋律聲部高八度再現,擴大了演奏的音域,力度也由pp變為了ff,把音樂向高潮推進。仿佛讓我們看到臨近中午,小精靈們玩得熱火朝天,充滿了精神勁,整個森林都因為小精靈們的熱情開始熱鬧起來。
40~62小節是B段的變化重復。右手的演奏升高了八度,與左手八度顫音式彈奏一道,將音樂性格分成了兩個層次,使得音樂更加富有表現力、音響更加豐富、氣氛更加活躍、歡樂,將音樂推向高潮,將小精靈上躥下跳、調皮歡樂的天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第48小節后旋律回到原來的位置,低音變回原來的單音織體,音樂漸漸平息下來,像是狂歡過后情緒地逐漸平復。63~70小節A段的重復僅僅再現了開始的樂句,力度也回到pp,具有第一部分結束及與中部連接過渡的意味,刻畫了當夜幕降臨時,小精靈結束了一天的忙碌生活。
中部(71~123)優美舒展的旋律在大調上輕柔地奏出,與第一部分的音樂形象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比。這個部分以二段式結構為基礎,先后在D大調與G大調上演奏,強化了對比主題的歌唱性效果。第71小節開始的C樂段由4個平行的樂句組成,旋律富有歌唱性,優美、淳樸,像是進入夢鄉的小精靈,可愛、安靜、乖巧,與白天的調皮、逗趣大相徑庭。第87小節開始的D樂段,一串十六分音符的六連音輕巧地在指尖流過,停留在四分音符處,為下一串六連音做好準備,既似一陣陣微風吹拂著森林,又像潺潺溪水流經神秘的小屋。在這靜謐的夜晚,為小精靈唱起了溫柔的搖籃曲。這兩個樂段于97~123小節在G大調上重復一遍,刻畫了漫長的夜晚,森林、小精靈、微風、溪流都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安靜、祥和的動態畫面。
譜例3:《侏儒進行曲》70~74小節

再現部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現。有的版本將1~70小節樂譜重新寫一遍,最后一強奏的主和弦結束全曲,構成124~127小節;有的版本直接采用省略的記譜法。時間在流逝,新的一天開始了,小精靈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仍然是那么的有趣、自由,充滿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