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貴定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 貴定 551300)
2005-2014年貴定縣法定報告傳染病監測分析
王靜
(貴定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 貴定 551300)
法定報告傳染??; 監測; 流行病學分析
為了解和掌握貴定縣法定報告傳染病的發病狀況、流行特征和變化趨勢,探討其流行規律。我們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2005-2014年貴定縣法定報告傳染病進行描述與分析,為制定傳染病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資料來源 疫情監測資料來自《中國傳染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專業人員現場調查報告;人口學資料源于貴定縣統計局。
1.2 傳染病分類標準 參照《流行病學》關于傳染病傳播因素與傳播途徑的劃分標準[1],將規定監測的報告病種劃分為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血源及性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等四類。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描述與推斷參照《醫學統計學》定性資料統計[2],所有數據統計均采用Excel2007軟件錄入處理和統計學分析。
2.1 病例報告與分布特征 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共累計報告傳染病28種,計10 637例,年平均發病率402.46/10萬,死亡97例,年平均死亡率為3.67/10萬,病死率為0.91%,其中無甲類報告,乙類7562例、丙類3 075例。2005-2010年10年間發病率波動在250/10萬~400/10萬之間,2011年之后呈上升趨勢(見圖1)。轄區20個鄉鎮均有病例報告,但以縣城所在地的城關鎮報告構成比為最高,占據報告病例累計總數構成的24.70%;第二季度發病率較其他季度高,占據報告病例累計總數構成的34.32%;病例多以農民為主,其次是學齡前兒童,分別占報告病例數構成的52.10%和23.80%;兒童發病率較高,尤其是<5歲組兒童,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男女性別比為1.59︰1.0。

圖1 貴定縣2005-2014年不同傳播途徑傳染病發病率
2.2 報告的病種構成與排序 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共報告法定傳染病28種,居前五位的傳染病為肺結核、菌痢、手足口病、乙肝、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播疾病中最主要的傳染病,占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比32.87%,菌痢是腸道傳播中最主要的傳染病,占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比15.6%,手足口病是2008年列入法定傳染病丙類管理,從2012年起發病率超過肺結核,上升到當年總發病率第1位,占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比15.03%,乙肝是血液及性傳播疾病中最主要的傳染病,占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比10.16%,流行性腮腺炎近年來有所下降,占法定報告傳染病構成比6.49%。
2.3 傳播途徑分類報告 2005年至2014年期間,呼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血液及性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四類別的病例均有報告。其中,由肺結核、流腮、流感構成的呼吸道傳染病一直占據首位;2010年前由菌痢、其他感染性腹瀉、手足口病構成的腸道傳染病位居其次;2011年后以乙肝、梅毒、丙肝構成的血液及性傳染病幅度呈上升趨勢,報告發病率超過腸道傳染病位居第二;以乙腦、狂犬病、炭疽構成的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發病率最低。
貴定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的黔中山原中部,2014年末人口數約30萬人,布依族、苗族為世居民族,約占縣轄人口數的53.57%。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各年報告發病率波動于254.23/10萬~659.62/10萬,升降幅度大,特別是 2011年后上升趨勢明顯,突破400/10萬而高于受管轄地區同期水平。
在報告病種排序上,肺結核、細菌性痢疾、病毒性乙型肝炎三種乙類傳染病和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兩種丙類傳染病一直相互交替占據發病率前5位,提示這5個病種為2005年至2014年貴定縣的常見與多發傳染病。不同傳播途徑分類報告變化與政府行政干預、預防與控制措施、人群生活行為等密切相關[3]。呼吸道傳染病在監測的10年間一直位居首位,與其構成的主要病種肺結核的監測工作質量加強,以及發現登記率提高有關。腸道傳染病和血液及性傳染病的排序變化則與生活環境、衛生習慣、社會行為的改變關聯。報告病例的分布顯示出一定的特征性,城鎮多于農村,表明轄區城鎮醫療機構的傳染病發現與報告水平明顯高于農村醫療機構;第二季度的病例報告數多于其他季度,提示轄區傳染病好發時間段為年度中的4、5、6三個月;報告病例多為農民與學齡前兒童,說明農村地區和兒童群體依然是轄區傳染病監測的關注對象。
通過對貴定縣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法定報告傳染病監測結果分析,我們認為轄區法定報告傳染病監測工作要做好有計劃地、連續地和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報告,以及實現監測基本三要素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4]。首先是加強醫療機構網絡直報工作的建設,特別要關注監測對象最多的農村地區的監測質量,它將是今后工作指導與系統管理的重點;其次是調整好帶有行政任務的專病監測病種與其他監測病種之間的同等關系,避免“顧此失彼”而丟失真實信息;再次是提高診療醫師對傳染病報告的責任心和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嚴格診斷標準,杜絕漏報現象的發生。
應用流行病學的方法描述與分析轄區法定報告傳染病的發生水平與發展趨勢、病種構成、分布特征、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因素,對制定具有針對性、階段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耿貫一.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92-95.
[2] 李曉松.醫學統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9-66.
[3] 楊茂文.1957-2005年貴州黔南州法定報告傳染病流行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7,23(6):703-705.
[4] 王隴德.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68.
R18
B
1000-744X(2016)06-0654-02
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