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規劃從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等五大任務出發對未來15年的健康工作進行了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內首個且最高規格的健康產業規劃,也意味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正式落地和實施。那么,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哪些產業將會受益,會帶來怎樣的投資機會?
規劃細致入微
此次規劃綱要正式頒布,是繼8月的衛生與健康大會和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該綱要之后的又一重要政策事件,再次把“健康中國”的概念拉入人們視野。
規劃綱要明確了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和主要指標。就戰略目標而言,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基本體育健身服務,基本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2030年全民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而針對具體指標,規劃綱要對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在內的共13條指標提出目標,如到2030年要實現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30%,個人衛生支出比重降低至25%,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5.3億人,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在2020年超過8萬億,在2030年達到16萬億元。
同時,規劃綱要從“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五大方面闡述了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任務。內容主要涉及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提倡中西并重,發揮中醫優勢,推進中醫創新發展;老齡化健康問題;完善醫保體系、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發展商業健康險、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等方面內容。不僅僅關于治療本身,還涉及到了治療前、治療后整個健康產業的發展。
8萬億市場空間開啟
伴隨著健康中國的戰略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對大健康產業的關注逐漸升溫,大量資金流入相關領域。
2015年以來,創投領域大型融資額的大健康產業的項目頻現,上市公司的并購規模也大幅提升。根據中國并購庫的統計,上市公司在大健康產業的并購在數量和資金規模上于2015年有著大幅的增長。考慮到并購庫的行業分類,平安證券將保健護理產品經銷商、保健護理服務、人壽與健康保險、生物科技、西藥、藥品零售、醫療保健地產投資信托、醫療保健技術、醫療保健用品與設備、環境與設備服務都計入大健康相關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大健康產業的并購項目為322個,并購金額為889億元;2015年數量達到了570個,并購金額為2546億元;截止至2016年8月24日,2016年并購數量為211個,金額為761億元。在2015年,環境與設施服務、西藥和生物科技的并購項目數量最多,分別為140、128、115;而西藥、生物科技和人壽與健康保險的并購金額最高,分別為684億元、510億元和427億元。
而規劃綱要提出的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大于8萬億元無疑會加速資本的涌入。同時,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臺為全面建設健康中國提供了綱領性指引,隨著11月份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全球健康促進大會的到來以及“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深化醫改規劃的推進,“健康中國”熱度將續發酵,建議投資者積極關注相關主題投資機會。參考去年資本市場的表現,我們認為醫療器械、醫療服務、慢病管理、傳統中醫藥、康復養老、醫療信息化及創新藥應成為配置首選。
興業證券認為,從綱要中提及的與醫藥行業相關條目來看,政策考量范圍已經不僅局限于疾病治療這一環節。首先,“防治結合、全民醫保、分級診療”將是未來醫療領域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其中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商業健康保險和分級診療政策推進值得重點關注;其次、“堅持中西醫并重”也為中醫服務和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確定了基調。再者,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的相關要求,將為醫藥流通領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保障。最后,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有望推動我國民營醫院、個體診所,康復、養老、體檢、慢病管理等大健康產業的全面繁榮。
興業證券預計短期內,由于政策催化的影響,市場對于醫藥板塊的關注度依然會較高。但是,考慮到“健康中國”主題前期市場已有所發酵,相關個股也有所異動,雖然從中長期的角度對行業構成利好,但短期部分概念股(比如純粹主題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撐的品種)還需要注意回避,建議積極布局有業績支撐、估值合理、長期趨勢向好的優質標的。
整理、來源:人民網 健康點
健康報網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