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軍輝 王駿勇
“一把手”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長期以來,“一把手”監督難是個“老大難”問題。
為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江蘇省淮安市自2014年以來,探索建立以亮權、分權、限權為核心的“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體系,并逐步上下貫通,實現市縣鄉三級全覆蓋,通過剛性落實和嚴格問責,讓權力在規定的跑道上運行。
“以前提拔使用干部,紀委說有問題、暫時放一放,書記有時不愿意,可以硬性提拔。但現在明確書記的‘用人權是‘用人監督權,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淮陰區委某負責人表示,實施“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帶來的變化很顯著。
亮權、分權、限權三管齊下遏制“一霸手”
2014年,淮安制訂加強市直單位五項重點權力監督制約的暫行規定,2015年出臺縣區黨政正職重點權力制約監督辦法,2016年向鄉鎮街道延伸,構建起橫向到邊、上下貫通的制約監督網絡,確保權力在制度框架內規范高效運行。
限制“一把手”權力,首先是亮權。全市各級各部門制訂了黨政正職權力清單和權力流程圖,并向社會公開。
其次是分權。各級“一把手”不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審批、項目等重點權力,由副職根據分工直接分管,形成“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領導、民主決策”的格局。市縣鄉三級“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側重點不同。市直單位突出人事、財務、審批等五項重點權力,區縣突出干部選用、工程項目等四個重點領域,鄉鎮突出編外人員聘用、財政經費支出等七個權力事項。各地各單位根據實際,問題導向,突出重點。
再次是限權。淮安市明確重大事項必須集體研究決定,實行“一把手”末位表態制度。強化“三不決策”原則,即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未經充分征求群眾意見不得決策;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未經專家論證、評審不得決策;異議、分歧較大的事項不得決策。
既是限權“鐵籠子”,也是保護干部“安全閥”
筑牢“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的“鐵籠子”,需要一系列機制和載體。
淮安建立熱點崗位領導干部交流制度,明確規定任期,預防利益小團體現象滋生。同時,強化“三重一大”事項的監督,建立“一把手”約談提醒制度,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提醒、早糾正、早查處,把“咬咬耳朵、扯扯袖子”的功效發揮出來,防止小錯釀成大禍。
2016年6月1日,淮安在全市鄉鎮換屆結束的關鍵節點全面啟動鄉鎮(街道)黨政正職權力制約監督工作,在新一屆鄉鎮“一把手”履職之初就系上“安全帶”,把紀律和規矩立起來、嚴起來。
“以前,鄉鎮招聘編外人員很不規范,有時公告還沒發,打招呼的就來了。”淮安市金湖縣某負責人表示,如今,“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人員招聘按照嚴格的筆試、面試程序,公開透明,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剛性落實不打折,讓監督與權力如影隨形
再好的制度,只有執行落實到位,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淮安“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體系已覆蓋市縣鄉三級,但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執行中出現權力“二次集中”、權力運行不規范、監督問責不足等走樣現象,值得警惕?;窗彩屑o委在督查中發現,有的部門班子分工調整不到位,沒有進行均衡分權,造成某一個副職分管權力“二次集中”。
針對這種情況,淮安市紀委牽頭成立監督組,組織專項巡查,對各級“一把手”權力制約監督落實情況定期“回頭看”,一旦發現違規走樣,便限期整改,并問責主要領導。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