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張國圣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讓我們淚流滿面。
別人都想去城里的學校當老師,他卻挎起背包往山里跑;別人都怕麻煩太多,他卻主動把麻煩攬過來;為了家訪,他曾摔到山溝里的鵝卵石堆里,造成盆骨左側骨折,可這之后他家訪的次數(shù)反而更多了……
重慶市秀山縣隘口鎮(zhèn)境內(nèi)的太陽山毗鄰貴州省,地勢險峻,大山間幾乎沒有一塊平地。
在太陽山深處,有一所村小——涼橋小學。在這所小學里,38歲的冉波已經(jīng)堅守了近十年,為的是“絕不讓一個山里孩子掉隊”。
家訪
2007年8月,冉波成為秀山縣隘口鎮(zhèn)涼橋小學的一名教師。
但是開學沒幾天,冉波就郁悶了。他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老是遲到,有的學生甚至第一節(jié)課快下課了還沒到校。一個星期過去,幾乎天天如此。
這是怎么回事?冉波決定找學生談話。
大部分孩子都低著頭,默不作聲,直到最后有人委屈得直哭:“老師,我們都起得很早,可是路太遠了!”
涼橋小學交通極為不便,這點冉波是知道的。但他也有點納悶:到底有多遠呢?孩子們在路上都是什么情況?
他決定一探究竟。
開學后的第一個周五,放學后,冉波和幾個學生一起踏上了回家之路。
走出校門前的土路沒多遠,孩子們往山上一拐,就在沒有路的雜草和灌木叢中穿行。有時在看不到天的溝底貓著腰走,有時在刀背一樣的山脊上手腳并用地爬行。
經(jīng)過一段水渠時,連冉波都忍不住兩腿發(fā)抖——窄窄的水渠是學生每天的必經(jīng)之路,而水渠一旁是深不見底的峽谷。
雖然放學早,但走到天全黑了,孩子們還沒到家。幾個學生停下來拿出手電,沒有手電的同學就借著光亮扎火把,這樣又走了一陣。
學生們告訴冉波,在這條單程差不多15公里的路上,常常能碰到野豬、野蜂和毒蛇,山上有時會滾落石頭,下雨天還會遇到滑坡和山洪。
這次行程令冉波震撼不已——自己只是走了這一次,可孩子們卻日復一日地行走在這條充滿艱險的路上。這是用生命在求學啊!
冉波的心再也平靜不下來。
寄宿
“絕不能讓大山阻斷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冉波向學校領導建議,讓孩子們寄宿在學校。
可學校也有難處。“這么多孩子,如果都住在學校里,出了問題怎么負得起責任?”“學校就幾間教室,讓學生住在哪里?”
村里和鄉(xiāng)鎮(zhèn)的干部也有顧慮:全縣也沒有這種先例呀。
“孩子們天天走這樣的路更不安全,他們的父母也不能安心出去打工。”冉波一再堅持。
校領導終于被這個執(zhí)著的老師打動了。很快,縣教委同意將涼橋小學改建成秀山縣唯一一所寄宿制村小。
學校條件差,但冉波有一個原則:再差也不能比孩子們在家里差。
沒有宿舍,他就用木板隔出兩間空置的教室;沒有自來水,他就擔起水桶去挑水。
白天,他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做飯;晚上,他提前為學生燒好洗腳水。
睡覺前,他要給孩子們講故事;夜深時,他要到床前巡查,為孩子們蓋好被子。
每周三,他要幫一個個孩子洗頭洗澡;每個周末,他要去縣城為孩子采購生活用品……
學校對孩子們的悉心照料,贏得了家長們的信任,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把孩子送到學校來住讀。
這樣一來,冉波的工作量越來越大,要付出超常的精力,但他無怨無悔,樂此不疲。
承諾
2010年,因工作成績突出,冉波被調(diào)至隘口鎮(zhèn)平所小學任副校長。新學校條件較好,工作也輕松了很多,家人都替他高興。
可僅僅過了一個學期,有一天冉波突然對妻子說:“我要回涼橋小學。”
“大家都往條件好的地方走,我看你是瘋了。”妻子哭著說,“要回去你帶孩子回去,我去廣州打工。”
父母也出面勸說,希望冉波能留在條件好的地方教書。
但平時一向“聽話”的冉波,這次卻犟得像頭驢:“我一定要回去,我舍不得那群孩子。”
“怎么不見別的老師像你一樣傻呀!”妻子十分不解。
其實,冉波一點也不傻,只是內(nèi)心涌動的感情令他難以自持。
“新學校環(huán)境雖好,但每天除了上午9點上學到下午4點放學前這段時間,其他時候,學校里看不見學生。看著空蕩蕩的校園,我感到很空虛。”冉波說。
而在涼橋小學,情況則完全不同。校園里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認同他這個“爸爸”。
冉波清晰地記得,在離開涼橋小學時,出現(xiàn)了令他永遠難以忘懷的一幕——村干部和家長、學生都來為他送行。
“是涼橋小學,是這里的父老鄉(xiāng)親養(yǎng)育了我,我舍不得這里的每一個孩子。這里是我事業(yè)的起點,是我的根,我還未報恩。這次,我只是因為工作需要而暫時離開,到一定時候,我一定會回來。”冉波依依不舍地對大家說。
說完,他和幾位干部、老師分別在一張A4紙上深情寫下大大的“根”字。
2011年的春天,冉波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回到了涼橋小學。
溫暖
第一次家訪過后,冉波的家訪就再也沒有停下。
每年的家訪次數(shù)均在400次以上,保證每個學生至少家訪一次。也因此,當?shù)卮迕駧缀趺刻於寄芸吹饺讲◣ьI教師在大山里行走。
一次,冉波晚上家訪不慎摔倒,造成盆骨左側輕度骨折,至今,有時還隱隱作痛。
但相比于自己的傷,冉波更擔心孩子們心里的創(chuàng)傷。
這些學生差不多都是留守兒童,家庭貧困、缺乏父母關愛,不少學生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就像貧瘠山梁上在風雨中飄搖的小苗,既需要營養(yǎng),又需要呵護。”冉波說。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
“首先要走進學生的心里。”冉波有自己的道道。
冉波常常自掏腰包購買豬肉、豆腐等食品去學生家里家訪,跟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起煮飯,一起整理家務,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一次,冉波在巡查學生寢室時,發(fā)現(xiàn)學前班的一個學生不在寢室,便滿校園找,最后在廁所找到了這個孩子。
原來,由于對環(huán)境不適應,這個學生便秘,解不出大便。冉波二話沒說,蹲下身子,用手一點一點替他摳出來。
在冉波的悉心照料和呵護下,這些孩子漸漸變得陽光了,變得自信了,變得開朗了。
面對越來越多前來感謝他的家長,冉波卻說:“我很清楚,這片土地給了我們太多。我不認為自己是在奉獻,每一天,我都是懷著感恩的心情站上講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