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裝de偏見
□ 李孟蘇

一老一少兩位英國旅行家前往歐洲大陸旅行。在加萊港下了船后,年輕人用手帕捂住鼻子說:“味道真難聞呀!”那位見多識廣的老手說:這就是大陸的味道。
這種味道,也是北京人到上海、上海人到南京、香港臺北人或紐約巴黎、歐洲北美華人回北京上海,最容易“聞”到的。
把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地域用味道加以區分,是一種不自覺的反應。一般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地域優越感,或者叫本土文化優越感,當與另一個地方的文化相遇時,往往就會產生較大的排斥性。比如梅毒這種病,在英國叫“西班牙痘瘡”,在波蘭被稱作“德國毛病”,葡萄牙人卻叫它“荷蘭痘瘡”,總之都是別人有問題。
本土文化優越感的普遍規律是,都市(地區)越大、越時髦,具有的味道就越多重、豐富、刺激,其居民的優越感就越強。我多年前曾采訪過一個拿了美國綠卡、被公司派回北京得以過上了上等生活的CBD中年男性精英。他得了選擇性失憶癥,忘了自己出國前在北京東郊工廠宿舍區聞了22年的炸醬面味道。衣錦還鄉后,住在公司負擔的月租金數千美元的涉外小公寓里,他絮絮叨叨在北京買不到原裝的BOSS內褲、襪子,憂慮北京的文化傳統出現斷裂——出行怎么能放棄自行車呢,為什么亂修高樓讓他在陽臺上再也看不到西山,你們有什么資格批評xxx點心不如蘇式、粵式點心好吃……我很理解他,一個把車爾尼鋼琴練習曲當古典音樂聽的人,發表這樣的意見一點兒都不奇怪。
所謂的地域優越感,多數情況下是夜郎自大的一種表現,可惜多數人不自知。不幸的是,自大有一個伴生物,那就是自卑。美國人仰慕歐洲的古堡,有錢人便將它連鍋買下運回家(現在是中國富人去歐洲、澳洲買酒莊);大旅行時代,英國貴族到了巴黎,罵完塞納河像臭水溝、咖啡館骯臟蹩腳、教堂里的畫太低劣后,會脫下在英國家鄉日常穿的褐色外套、黑色長襪和樸素的襯衣,換上白色長襪和新的禮帽,戴上精致的法國假發,還決定只說拉丁語,不講法語,以免法語講得不夠準確、優雅而丟人。
遠處才有風景,時裝業最愛用的詞——“異國情調”(文化偏見)才能拉動購買力,比如度假系列。“度假系列”(resort wear)是種特殊的服裝類型。工業革命帶來了交通的便利,歐洲開始流行在圣誕節、新年去溫暖的地中海度假,度假裝應運而生。在當年11月到來年2月之間上市,也就被稱為“早春系列”,或者叫“航海裝”(cruise wear)。別的服裝潮流壽命只有3個月,度假裝則長達一年,意味著度假裝全年都適合穿著,專柜里全年不斷貨。
度假裝多數是基本款,不炫耀,實穿,以至于在2010年之前度假系列不被設計師重視,沒有成規模的時裝周來展示度假裝。但它價格更有吸引力,搶了一大塊市場,設計師80%以上的業績、店鋪超過70%的年營業額都靠它們,成了品牌的搖錢樹,于是越來越多的重量級品牌會獨自舉辦早春時裝秀,大手筆地去東京、首爾、薩爾茨堡、迪拜、新加坡、加州棕櫚泉……就是不在品牌所在的巴黎、米蘭、倫敦,或許是為了證明他們在克服“傲慢與偏見”?
偏見消除,大家歡慶時尚民主化。時尚業最有權勢的那幾個品牌制造出了通行全球的時尚語言,就像超富階層把世界上99%的人口甩在了身后,度假裝發布規則也如此。那些真正能在時尚業掀起潮流的小品牌、獨立設計師往往并沒有一擲百萬金辦一臺度假系列秀的“壕氣”,根本是力所不逮。于是,新的傲慢又產生了。
(摘自《看天下》2016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