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畜牧總站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閆奎友
新時代畜牧飼料業發展的新趨勢
全國畜牧總站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閆奎友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承擔著謀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我們黨的戰略決斷,是中國基本國情的必然選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有關“三農”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科學回答了事關“三農”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習近平 “三農”思想,為進一步做好畜牧飼料行業技術支撐和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服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合“三農”工作來看,我國社會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很快超過1萬美元、城市人口比重將很快超過60%、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將進一步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大量農民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此外,農業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
當前,我國畜牧飼料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凸顯。我國畜禽生產成本高,單產水平低,與國際相比市場競爭力還有差距,與居民對安全優質高品質畜產品的需求還有差距,與農牧民期望平穩收益的要求還有差距。肉牛肉羊生產供應偏緊;奶牛存欄和牛奶產量下降,進口乳品沖擊國內奶業形勢嚴峻;蛋雞肉雞生產波動幅度大,預警調控能力有限。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畜產品、水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更加注重舌尖上的安全。安全優質高品質的畜產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人民已經不再滿足于“吃飽”,而是更加注重“吃好”,吃出健康”。只有讓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才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我國居民畜產品、水產品需求已跨越滿足“數量需求”階段,進入“消費導向”新階段。畜牧飼料業“保供給”的內涵將發生變化,保供給既要保數量,又要保質量,還要保安全、保生態,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贏得經濟的“繁榮”,要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集成,在“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綜合利用”的理念指導下,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大力推進畜牧飼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
當前,我國畜牧飼料業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中低速增長,同樣面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安全畜產品的需要和畜牧飼料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我國飼料工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飼料工業一頭連著種植業,一頭連著養殖業,還與精細化工、發酵產業密切相連,具有中軸產業的特質。飼料工業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畜牧業為飼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養殖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特別是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飼料工業對養殖業的支撐地位更加明顯突出,產業拓展空間更加廣闊。現階段,畜牧業和飼料工業發展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態勢,飼料企業與畜牧水產養殖企業的結合更加緊密,有些飼料企業已經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產業相互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一是畜產品消費回歸理性。消費需求總量進入平穩增長新狀態。消費更趨理性,浪費性消費和過度性消費減少。節日消費對畜產品價格的影響不明顯,常出現“旺季不旺”的特點。由于宗教信仰、健美、減肥等原因,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素食主義者在增加,人口老齡化和二孩政策對畜產品的消費影響逐步顯現,畜產品消費量增量增速放緩,需求層次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二是畜產品需求結構小幅調整。畜產品供求從總體上進入一個總量基本平衡,呈現結構性短缺、階段性過剩并存的新狀態。從品種結構上看,豬肉消費偏好在下降,牛羊肉消費偏好在上升,禽肉消費在增加,蛋類消費比較穩定,奶類消費日益高端化,消費者更加注重舌尖上的美味。
三是國內外畜產品價格倒掛明顯。我國生豬競爭力明顯低于發達國家,養殖成本比美國高40%左右。畜產品市場處在價格嚴重倒掛、差距不斷拉大、進口產品沖擊的狀態。2017年9月,牛肉進口43.6元/千克,國內62.54元/千克;羊產品34.3元/千克,國內55.82元/千克;牛奶收購價新西蘭2.22元/千克,中國3.46元/千克。畜產品貿易逆差增加。截至2017年9月,我國畜產品進出口額增加,逆差進一步擴大。畜產品貿易逆差142.83億美元,同比增加6.64億美元。
四是畜牧業生產區域布局調整加速。生豬生產“南壓北擴”——沿江沿海、長三角、珠三角等水網地區減量,向糧食主產區(中原、華北、東北等)、西北部、偏遠山區轉移;蛋雞生產“北減南增”——河北等傳統產區減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發展加快。現在從整體趨勢上看,南方養殖規模在不斷地壓縮,北方不斷地擴展,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資源貧瘠地區向資源富集地區轉移。京津冀地區和南方水網地區實施生豬污染治理,合理劃定限養和禁養區域,引導生豬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
五是飼料加工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發展速度進入中低速增長期,為我國飼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利時機。下一步將發展安全高效環保飼料產品、加快發展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發推廣安全環保飼料產品、構建精準配方技術體系最為主要任務之一。在產業布局方面,明確飼料工業加快發展區、穩定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三大區域。進一步優化飼料工業布局,順應養殖業結構調整和“糧改飼”、草牧業戰略發展新要求,促進不同區域飼料加工業與養殖業協調發展。
《全國飼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年產10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集團達到40個,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飼料企業與養殖業融合發展程度明顯提高,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進行“廠場對接”,推廣飼料散裝散運,散裝飼料使用比例達30%。
六是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畜禽生產規模化水平提高較快,中小規模散養戶的退出不斷加快,一體化和專業化的農牧集團擴張加快;從結構上看,中小散戶將逐步退出,家庭農場與中大型規模養殖場是未來的兩大主體。2016年,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比重為63.0%,年存欄500只以上的蛋雞飼養規模比重占82.9%,年出欄2000只以上的肉雞飼養規模占87.0%。
生豬生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中原、東北和兩廣等地區。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豬出欄占全國總量的64%;500個生豬調出大縣出欄量占全國總量70%以上。產業化進程加快,以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的上市公司已達12家,前10大養豬企業生豬出欄占全國的3%。考慮到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農民就業增收,規模養殖應以適度規模為宜。
七是畜牧飼料業發展制約因素增多。畜牧業不僅要承擔產品供給功能,生產過程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還要拓展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功能。作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基本標志之一的適度規模化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符合規模化發展的土地越來越少,地方相繼出臺“限養區”“禁養區”“適養區”的規定。未來不僅面臨 “誰來養”“怎么養”“養多少”的問題,更要解決“在哪養”“養什么”的問題。環保監管力度越來越嚴,越來越大。新的環保法以及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法規均對環境保護有明確要求。
八是畜產品消費理念逐步轉變。消費者更加關注畜產品品質、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等,更加關注“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通過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畜產品更加受歡迎,消費者選擇的空間更大,更加追求生活的質量和品質。整個畜產品消費進入到多元化和更加注重營養安全的新狀態。
九是畜產品供給渠道適度拓寬。過去,肉蛋奶供給更多的聚焦在利用“國內市場、國內資源”保供給,追求盡可能高的自給率,而且還要保障供給不斷檔、不脫銷。現在,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逐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追求適度均衡發展保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多元化的畜產品、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也為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畜牧業綠色發展和飼料工業可持續發展同樣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發展現代畜牧飼料業,就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畜牧飼料行業應有貢獻。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促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和飼料工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全面落實畜牧業、飼料工業“十三五”規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畜牧業、飼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強化“兩服務”為重點,推進畜牧飼料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和飼料工業可持續發展。堅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強化全國畜牧業技術支撐和協會橋梁紐帶作用。要深入實際調查,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企業訴求,為畜牧飼料行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砥礪前行,增強歷史使命感,時代緊迫感,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實現畜牧飼料業強國的偉大實踐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不斷書寫畜牧業綠色發展和飼料工業可持續發展更為輝煌的時代篇章。■
10.15906/j.cnki.cn11-2975/s.2017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