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凱末爾·德爾維什(KemalDervis)
編者按:國際社會在錯愕中走過了2016年,2017年仍充滿不確定性。今天的世界很可能是冷戰結束以來共識最少的,誤解、剛愎自用比比皆是。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推出“國際爭鳴”欄目,邀請中外知名學者撰文發聲,他們的觀點不僅多元,有時甚至與我們的看法對立。所有這些文章都不代表本報立場。我們希望這種呈現能夠得到理解,產生建設性。
特朗普今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可能為美國及世界的經濟決策帶來更多短期思維。若是這樣,我們可能看到官方政策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尤其在貨幣政策、發展和貿易方面。
關于貨幣政策,我不由回想起2001年2月金融危機后我出任土耳其經濟部長的一段經歷。當時我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將中期通脹率降至個位數,而在那之前的十年,土耳其通脹率一直保持在30%-70%的高位。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我們為此通過一條法律,確保土耳其央行對貨幣政策工具有獨立控制權,由政府和央行聯合制定通脹目標。我至今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合適的。
2001年土耳其的通脹率最終達到約6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時希望土耳其承諾,接下來一年通脹率降20個百分點。后來我們承諾降到35%,最后超額完成:2002年通脹率降到30%。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土耳其央行如何贏得民眾的信任。在制定35%的通脹目標后,我考察了土耳其國內不少企業,發現企業家的預期通脹率都是50%-55%。當我跟他們強調目標是35%時,他們禮貌地笑著表示懷疑。因此當目標超額完成后,央行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變成可以為土耳其服務很多年的穩定有效的機構。
不僅在土耳其,過去30年間,可靠、獨立的央行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成為可貴的經濟決策資產。它們是長期思維的好榜樣。無可否認,央行并非總是對的,但它們比試圖靠短期刺激贏得選舉的政府好得多。
短期和長期思維并非一定與經濟發展掛鉤。我常聽商界領袖抱怨,招投標采購讓他們沒法與發展機構簡單地“做生意”。但即使透明的采購過程進行得很慢,讓人沒法賺快錢,也有理由堅持這樣的流程。盡管在單項工程上“損失”了時間,但研究表明,招投標采購的方式長期來看會節省開支,減少腐敗。如果繁文縟節浪費太多時間,解決方法應該是簡化流程,而不是棄用招投標采購。
同樣在貿易政策方面,一些保護措施能讓某一行業或某一國家很快受益,精心設計的出口補貼甚至能在較長時間內帶來收益。但如果其他國家報復,貿易戰則在所難免,成本將大大超過收益,最終只會導致人人自危。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協商一致的規則和法定程序構成的系統基本控制住了競爭性貿易保護。
在上述領域及許多其他領域,比如氣候政策上,短期思維和長期思維之間的權衡也很清楚。總而言之,最好的政策需要兩者兼顧。但久而久之,長期思維無疑稱得上是善治的標志。凱恩斯說得有一定道理,“從長遠來看,我們都難逃一死”,但人類的壽命沒那么短,且在持續增長。我們還應考慮:自己的子孫后代能否從我們今天的決策中受益。
與擔任過公職的政治領袖相比,只有私企背景的政治領導人更傾向于采納短期方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數市場會激勵上市公司,讓它們強調季度和年度利潤,強調股價高于一切。
以即將履職的特朗普政府為例,大部分成員大半輩子都在私營公司。相比長期的政策、體制建設,他們更可能強調速戰速決。這種方法短期內可能產生效果,甚至是驕人成績,很多觀察家會稱贊它擺脫了緩慢的官僚程序。但從長期來看,未來是不確定的,且很可能與預期結果大為不同。
但若領導人以追求極端短期效益為己任——比如大刀闊斧地減稅卻不提高財政收入,削弱公共機構,不顧其他國家的報復而征收關稅或采取其他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短期效果不會持續多久。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改革都不應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作者是布魯金斯學會副會長,曾任土耳其經濟部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
環球時報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