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長發
摘 要:新課標明確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要落實上述具體內容,就需要借助智能化、多媒化、網絡化、生動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片、文本、視頻等表達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多媒體;教學過程;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34-01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已經成為必經趨勢。那么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效率與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習態度,而決定學習態度的則是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小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屬于培養階段,而大部分的學習內容卻比較抽象,小學生缺乏相應的感性認知,理解起來較難。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板書教學,使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如可以采用不同的字體、不同顏色;可以設計小動畫;可以制作課件展示;可以設計模擬真實的情景等技術手段融入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化和形象化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的狀態。
二、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掌握
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雖然大部分都是淺顯易懂的,但還有一部分學習內容,跨越性較大、綜合性較強,依據小學生的經歷很難理解和掌握。對于這些難點,如果教師再采用常規、傳統的板書教學模式僅靠語言來授課的話,小學生會感覺語文課枯燥乏味還難學,結果往往是教師講的困難,學生學的痛苦。
這時候如果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話,對于思維和理解能力都處于培養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會事倍功半。教師可以將新課時的學習內容錄入電腦,把內容做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直接打成大屏幕,或者設計一些簡單易上手的小游戲,讓學生丟下課本,根據教師制作的生動、形象、有趣的幻燈片或者小游戲的引導,一步步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拋開課本沉浸在豐富多彩的幻燈片和有趣的小游戲中的學生們,思維不再約束于課本內容的局限,可以隨意地發散思考,再加上教師在旁邊及時給予的鼓勵和肯定,使得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特征,進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做到學有所用。
三、可以引導學生突破重點難點
小學語文的學習內容基本上就是拼音和生字,雖然繁瑣枯燥,但是這些知識點卻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礎,學習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
小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和自控力都屬于培養階段,自主性不是很強,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恰當的情景活動,如在教漢語拼音字母或者生字的時候,可以編一首簡單上口的兒歌,設置成不同的顏色,打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通過聽兒歌學兒歌的過程記住并掌握拼音字母或者生字的音、形;還可以擺拍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聯系所學的內容進行想象和思考,這個過程學生無論猜的對與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設計情景活動的時候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做階梯式的活動場景,讓學生根據知識階梯層層遞進,做到人人有份,鼓勵全員參與,讓學生一起學習和進步。
信息技術利用其獨特的優勢,帶給了教師和學生有聲有色的精彩課堂,讓學生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輕松快樂的學到知識,有效地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困難,很大程度地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我們教師要更加充分且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把信息技術的優勢揮發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得整個教學環節都充滿生機,讓教師輕松教,學生輕松學,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塔縣古城小學)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小學語文教學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漢語·閱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夏家發.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4]肖笛.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索[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典型案例——小學語文[J].電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