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權
[摘 要] 就業難背景之下,歷史學課堂教學必須肩負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就業規劃與指導的重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做好四年的學業規劃和就業規劃,并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不同類型歷史專業人才的分流培養,從而適應社會需求,減緩就業壓力。
[關鍵詞] 歷史學專業;就業難;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110-03
一 利用課堂教學做好學業規劃
很多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常常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感到迷茫、困惑,無所適從。所以,及時、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明確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歷史學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他們做好大學四年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并在明確的職業目標下認真學習,這對于就業來說具有重要的開端作用。
要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首先必須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教師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點、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及家庭狀況等方面的情況,為接下來幫助他們制定未來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提供條件。此外,還要讓學生清楚歷史學人才培養的幾種類型,即,“學術型”“師資型”和“應用型”。
1 引導學生規劃好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在明確了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之后,教師就要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好自己的四年學業規劃。從時間安排來說,大一、大二要認真學好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夯實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歷史文選等專業課基礎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從大二暑期開始,就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就業需求,要確定自己本科畢業后是就業,還是選擇繼續深造。要結合不同目標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正是將考研規劃融入了課堂教學之中,所以近幾年本校歷史學專業順利考取研究生的同學,大都比較感激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考研理念的長期灌輸,以及對考研計劃、目標的提前規劃。
2 引導學生拓寬發展路徑
學生的愛好和興趣不同,家境也有差異,因此,有同學會選擇考研,也有同學可能會選擇就業。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同樣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引導他們做好教師招考、特崗教師招考、事業單位招考、公務員考試等一系列本科畢業后參加就業考試的各項規劃和復習。因為,事業單位招考、公務員招考、教師招教、特崗教師的考試范圍和指定教材、考試科目都不太相同。因此要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目標盡可能有針對性地去復習應考,這樣才不至于等招考公告公布之后臨時抱佛腳。
此外,由于學校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時間有限,很多學生并不明確就業招考的一些變通。例如很多大三、大四的學生不知道歷史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報考小學語文、小學英語、學前教育等崗位。基于這樣的情況,筆者經常會在課堂的討論環節,以及課間休息的時候告訴同學們,通過四、六級考試,口語尚好的同學在就業的時候可以考慮小學英語教師、普通話在一級乙等以上的同學可以報考小學語文、有過專業的音體美特長的同學可以報考學前教師。在這樣的宣傳和引導下,本校歷史學專業已經先后有朱同學、李同學順利考進商洛市的小學英語教師行列,吳同學、周同學先后考入陜北的小學語文教師行列。這些同學的順利就業,除了自身的努力,與教師在課堂中的學業引導、就業指導密不可分。
總之,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提前做好四年的大學學業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是歷史學專業教師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也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尤其是歷史學專業就業難的關鍵所在。
二 利用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為了應對當前的就業難問題,在專業技能上大學生不但要努力學習專業課,更應該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對于歷史專業來說,“21世紀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不僅規范了歷史師資的培養規格,而且對其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須“培養德、智、體、關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扎實的歷史學基本理論知識,能力強,素質高,能夠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歷史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基于此,就業難背景下的歷史學教學改革應緊緊圍繞服務社會,適應社會需要這個軸心點,主要培養三大類專業人才:一類是中學歷史教學人才。二類是歷史學理論研究人才。三類是復合型人才。
1 理論研究型人才的歷練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側重點地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于理論研究型人才來說,不僅要具備史學研究的基本功底,而且還要有深入歷史研究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兩方面:一是查閱資料的能力。包括閱讀史料、專業書籍及學術性前沿論文等能力;二是歷史專業寫作能力。為了使學生掌握這些科研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來實現科研能力的培養:一是采用“課堂教學三步法”:以綜合講授法、引導發現法、啟發討論法進行課堂教學,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開發中培養創新意識。二是學術意識引導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吸收國內外學者研究的新成果和各學科最新研究資料,加強對學生學術意識和科研意識的引導與培養。三是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擴大課堂知識容量,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解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四是“雙語教學”法:通過雙語教學,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專業外語水平,培養學生利用外文資料研究學術問題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采用到古籍展館進行實踐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對“中國歷史文選及文獻導讀”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去圖書館的古籍展館,對各種歷史文獻的查閱方法、版本進行講解,從而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
具體到培養的過程,可以這樣安排:“大一”重點放在學生的專業興趣、科研意識與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等方面;“大二”以課程小論文為主,要求學生學會收集研究資料,學會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進行個案研究;“大三”以學年論文和調查報告為主,培養學生掌握較為系統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并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撰寫出一篇較好的學年論文或調查報告;“大四”則集中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上,要求學生能進一步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要“把讀書會應用于課堂。”更要注意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這種與科研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直接鍛煉了學生日后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畢業時就能站在該領域的前沿。
2 教學型人才的培養
對于教學型人才來說,必須要加強三筆字、普通話、教學技能等的培養和鍛煉。因為從目前情況來看,師范類畢業生在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確實存在諸多不足。
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例如,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解,幾乎歷史學的所有課程都可以這樣去設計。當然,前提是要在課前給學生安排好任務,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外,要注意的是,安排給學生的問題不能太大,學生的講解時間不能太長。筆者根據經驗認為,一次大課,也就是100分鐘的時間,安排學生就一個小問題講十分鐘即可。例如在“歷史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中,選擇那些內容相對簡單,篇幅相對較小的段落,給學生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后,安排他們在講臺上進行講解。這樣做的好處有:第一,可以克服他們站講臺的膽怯心理;第二,可以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扎實;第三,可以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及外語口語水平。事實表明,很多同學后來都會這樣說:“老師,那次考試的某道題剛好就是那次安排我在課堂上講過的那個問題,所以印象特別深。”據此,我們能感受到課堂教學中,教學能力的鍛煉對學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討論環節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外,在一學期的課堂十分鐘講課活動之后,在學期末的時候,舉辦微型課講課大賽,鍛煉學生的教學技能。
總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來鍛煉學生的教學技能,對于優秀師資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作為歷史學專業的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內涵、大膽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因為,只有我們培養的學生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他們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教師招考中脫穎而出,順利就業。
3 關于復合型歷史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鍛煉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下,“交叉學科培養模式更發揮出了優勢。”基于此,在新的形勢下,歷史學課堂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除了培養理論型研究人才、教學型人才之外,也要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我們常說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在實際的專業設置和教育教學中,常常割裂了史學與文學、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緊密關系,因此造成了我們培養的大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例如,史學專業的同學對文學史、繪畫史、科技史、哲學史、民俗史等學科的發展往往一知半解、知之不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相關學科知識的灌輸與培養。例如在中國古代史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文學、美學、科技等知識的有意灌輸。比如在講到帝王時,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總結中國歷史上文學成就比較出眾的皇帝。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作品數量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但從這些帝王文學作品的流傳情況來看,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南唐后主李煜了,從而引導同學對《虞美人》進行賞析;再如,在講授北宋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時,一定不能漏掉對其著名的《岳陽樓記》的賞析。再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對這些歷史人物及其作品的賞析和分析,就是探究歷史學專業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最好契機。因此,歷史學專業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中國古代史課程的教學必須注意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積淀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能力。此外,歷史專業的學生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文字基礎。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古文字識別與理解能力,就根本無法解讀該文獻的具體所指。所以,要強化對學生古代漢語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學專業的基礎性特點,對學生進行相關其他交叉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例如,利用涉及到的地圖等對學生地理知識的培養,利用經濟史的教學內容對經濟知識的培養,利用《大明律》《大清律》等教學內容對法律及法制史知識的傳授,利用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對學生公文等寫作能力的培養,利用中國民俗教學內容對民俗旅游知識的講授,利用中國古代的民族服飾及服飾變化對美學的培養等。
總之,歷史學專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人文素質,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使之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的有用性人才。歷史學課堂教學一定要肩負起對學生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綜合能力的強化培養。
三 利用課堂教學強化就業意識及觀念
“有些師范類畢業生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不切實際,對就業政策、就業市場和就業形勢認識不到位,導致定位不準、就業期望高,結果卻是失望大。”顯然,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由于學生就業觀念不強,就業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就業能力的引導勢在必行。為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具體來說,一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就業觀念的轉變、引導和樹立;二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就業能力、就業技巧的培訓和練習。
1 就業觀念的轉變和樹立
在就業難背景下,大學生需及時轉變自身就業期望,看清社會現實,了解自我,找準自身就業的社會定位;隨著大學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發展,就業制度也由“統包統分”轉向“自主擇業”,然而,一些大學生自己包括家長,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不足,就業觀念依然停留在傳統的統分時代。
在臨畢業之際,很多學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自卑、自負、不平衡、攀比、依賴、急躁等心理,這不僅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求職和職業生涯發展,甚至還威脅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指導大學生不斷更新就業觀念,將就業地區的選擇擴大到農村或邊遠地區。例如,現在社會上還有許多小城市、鄉村等地,非常需要人才。大學生還應該樹立基層意識。另外,由于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攀高心理,他們理想職業的選擇標準是“三高”,即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還存在明顯的 “六個一點”思想,即工作要名聲好一點,牌子響一點,效益高一點,工作輕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這是典型的貪圖享受怕吃苦的表現。這些觀念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率。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革命斗爭時期艱難困苦的講述,引導學生樹立不怕苦的精神。第三,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在擇業時不應該把薪酬放在第一位,因為單位給予的成長空間才是最重要的。
概言之,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要幫助大學生合理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個人素質能力,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
2 就業能力和技巧的指導
面對大學生就業的困惑,就業指導和就業技巧的訓練、就業思想的確立、就業能力的掌握已經不再是大學生就業輔導中心老師的職責了,也不僅僅只依賴于幾節就業指導課就能達到目的了。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專業課教師及課堂教學來強化學生的就業意識、就業思想,使他們掌握必須的就業技巧及能力。即,“充分發揮畢業生專業導師的作用,拓寬就業渠道。高校要充分調動專業導師的積極性,引導導師有針對性地提出就業意見和建議,并利用自身優勢盡可能地推薦學生參與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具體來說,教師參與的就業指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指導。第二,素質拓展指導。第三,求職應聘技巧指導。”對于高校來說,首先,“教師應熟知并熟練掌握就業教育的價值觀知識,同時擁有針對于各種大學生的教育技巧和方案。教師要能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取向,有效增強就業教育工作質量。”其次,針對學生盲目跟風的心理和習慣,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特長、愛好、興趣和實際情況,并據此來確定自己的就業意向,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能力訓練。例如,“面對每年的考研、考公務員熱,每個大學生應從自身角度出發,客觀評價自己是否適合深造,不要盲目跟風。”但是,對于那些確定考研、立志考公務員的同學來說,教師要常常通過課堂教學來對考試相關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例如,通過歷史學專業英語課程來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同樣,史學論文寫作課程可以增加求職信、簡歷的制作等內容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蓋世洲,劉雅寧,李蔚婭.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9).
[2]楊翔宇.高校歷史學本科生導師專業指導探賾[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3]宋天華.高校就業難現狀及應對策略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