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梅+羅玉容+陳巧玲+羅娜+巫光宏
[摘 要] 自主學習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本文在“植物生理學實驗”課程中,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入手,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加小組討論環節、增加基礎操作示范環節、制定合理的考核體系等各方面協同配合,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自主學習;植物生理學實驗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100-02
一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工作,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人才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猛增,許多學校采取大班上課, 有些教學班達到上百人,教學效果較差。另外,僅靠課堂上的輸入,無法保證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同時,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與風格, 學生也有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特點, 教師很難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1]。因此,在教學學時緊、任務重的環境下,要想完全掌握所學知識, 還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的目標愈來愈傾向于人的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在信息化時代, 學校教育已不能受用終身,人們必須終身接受教育,不斷自我完善,才能適應社會,這就要求人們培養可以獨立于教師和課堂外自主學習的能力[2]。
俗話說: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在中學,我國學生普遍接受了“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依賴教師講解的學習 習慣。而大學則要求學生在低監督情境中獲得高學業成就,因此,大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最早被當作被動學習的對立面而提出,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唐文[3]認為自主學習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主動自覺,自我負責的學習模式,其核心是學生對學習承擔主要責任。龐維國[4]認為自主學習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要有主動學習的心向,也就是“想學”;二是要知道如何學習,也就是“會學。
雖然學校意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卻沒有為學生提供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目前的授課方式只是讓原本自主學習能力就很強的學生更突出,而扶弱的作用不明顯。
植物生理學是一門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揭示了植物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植物生理學及植物生理學實驗是我校大農學類(包括農學、林學、茶學、植保、環境科學、園藝等專業及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實驗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活動,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不僅可驗證、鞏固、擴充學生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教學環節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對以后完成畢業論文及將來科研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 目前我校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教師滿堂灌,學生按圖索驥,未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常規的實驗課流程是老師介紹此次實驗的原理與步驟后,由學生開始按按書本或黑板上的流程進行操作,有問題再問老師。雖然學生能得到較好的數據,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但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 只強調動手能力訓練,其它方面的訓練卻被忽視
實驗課一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但課程的核心是思維,如果學生了解整個實驗流程及其發生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數,那么他們出差錯的概率就很小。而大部分的同學只是按部就班,不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一旦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此外,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相當部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較差,有部分同學能理解書本的內容,但其表述無法讓別人一聽就明白;有些同學則很會說,但實驗報告卻寫得不合格,沒有邏輯性。
3 沒有充分利用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理論教學由于時間緊,人數多,下課后只有少數同學來問問題。而在實驗課上人數少,時間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方式等了解學生的需求及其性格,提供了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教師與學生有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學生就愿意與教師多交流,老師安排的工作如小組討論等能較順利地進行。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因素,我們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植物生理學實驗課入手,實施學生自主學生實踐,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為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積累新經驗。
三 具體做法
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入手,協同配合,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具體措施包括。
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學實踐表明,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各種問題。
在自主學習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自身角色首先應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教師要加大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活動的比重,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學習興趣,將教學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方法傳授,拓展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教師角色的轉變將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要建立良好關系,教師要主動。記住學生的名字,觀察他們的性格特征,留心他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并主動給予幫助。除了學業上的幫助,思想上的解惑也很重要。實驗中的間隔等待時間,主動與他們分享教師在讀書、交友、工作中的心得體會,關鍵是告訴他們背后的邏輯。這些付出,學生會收到信息:老師是關心他們的并且能夠給予具體的指導。他們信任了教師,教師安排的任務才能被他們順利接受在其中并且高質量的完成,而學生自己也能收獲許多。
此外,自主學習實踐中,即使學生出現失誤,教師也應寬容大度,肯定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勇氣和態度。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鼓勵學生,提高他們的信心,那怕較好結果只有一小點也要有充分肯定,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更難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的作為是受到思想支配的,不同的想法會導致不同的行為。理科訓練強調邏輯性,一步步的推理要有理有據,環環相扣。我們通過小組討論和實驗報告,讓學生體驗什么是有邏輯性,邏輯性較差的文本的原因及如何修改,要求所有口頭表達和寫出來的東西都要讓不了解此內容的的人能夠聽懂或者看懂,并且要學會用專業詞匯。語言和文字是思維的載體,簡要、清晰的說和寫的能力是學術訓練的最基本要求,但目前對學生的要求較低,導致有相當部分同學在這方面表現不佳且不重視。
3 增加小組討論環節
課堂教學有賴于學生的參與。小組討論打破了以教師講課為主,學生不是聽就是記的教學模式。小組討論的具體流程是:① 教師提前布置課堂討論題目,主要是實驗的原理與步驟;② 告訴他們查資料的方法:利用學術網站、課程網站、圖書等,從中找到有關的文章,關鍵是要圍繞主題,了解“是什么”及“為什么”;③ 先小組內討論,確定每個小組的論點和論據;④ 小組代表在全班陳述觀點并回答全班提問(小組成員可代替回答),一個學期每個人至少有一次上臺的機會;⑤ 教師點評和總結。
安排小組討論的目的:不重視是否得出正確答案,而是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小組討論活動的質量與學生課外所做的準備有關,每個同學都必須踴躍發言,參與的質量決定著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小組討論的權重占該課程總成績的三分之一。在教師和學生一起投入大量精力討論爭辯的過程中,為能取得好成績, 學生必須發揮主動性, 發掘潛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
在此環節中,教師通過點評使學生了解:如何做好討論,如何聽出別人核心觀點,并掌握和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4 增加基礎操作示范環節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相當多的同學的基本操作不過關。以前遇到了這些問題,就個別糾正,后來發現此現象很普遍,就在講臺上示范,每次講1~2個基本操作的規范,如天平的使用和藥品的正確稱取、移液管和移液槍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玻璃器皿的洗滌、離心機和分光光度計等儀器的使用,等等。經提醒和示范后,效果顯著,不規范操作的比例大幅下降。能得到指導,學到了本領,學生學習的信心就較足。
5 制定合理的考核體系
科學的考核體系是教學良性發展的保障。考核評估機制緊緊圍繞使學生學會學習、保證發展后勁這個核心目標。我們打算從小組討論、動手操作、實驗報告三方面進行評價,每部分各占總成績的三分之一,并在開學初就告訴學生背后的原因,讓他們思想上對這些方面重視。
參考文獻
[1] 任亮娥, 陳金中. 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思考與對策[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4(01):47- 50.
[2]姜有為,周運海, 張剛,等. 大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探討[J]. 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08, 22(02):177-179.
[3]唐 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J]. 教育評論, 2009 (05):52-53 .
[4]龐維國. 從自主學習的心理機制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著力點[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 32(05):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