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飛
摘 要:一位好教師既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教養,通曉禮儀,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培養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塑造教師良好形象,提升自身素質,禮儀教育不容忽視。
關鍵詞:師范生;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02-01
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人言“禮者,人道之極也”、“不學禮,無以立”。從孔夫子開始,禮儀就被列入必修的六藝之中。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園丁,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首先自己要做好人,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做文明禮儀的典范,言傳身教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教師的搖籃,應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教師禮儀教育與養成。
一、教師禮儀的涵義和特征
禮儀,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程序。所謂教師禮儀,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務活動、履行職務時所必須遵守的禮儀規范。
一是規范性,教師禮儀是教師職業從業人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來約束教師,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具人格魅力及模范號召力。二是形象性。教師的形象不僅代表教師個人,更代表了學校的整體形象、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所以是否遵守教師禮儀就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集體行為。三是限定性。教師禮儀,主要適用于教師職業場合。在這個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離開了這個特定范圍則未必適用。
二、師范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一)禮儀教育有利于提升在校師范生的道德修養
“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與德本身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禮儀,作為一種基礎性行為規范,對學生“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關系。當前師范生禮儀的缺失正是由于得到沒有相應的課程教育或專業的引導。如果我們能夠對學生進行適當性的禮儀教育,糾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言語舉止與不良儀表,幫助學生提高是非鑒別能力,陶冶情操,學生們的自覺性自然得到提高。在熏陶過程中,學生們道德修養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禮儀教育有利于塑造未來教師的整體良好形象
“不學禮,無以立”,我們都知道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全民素質的提高。同樣,良好的禮儀教育也有利于塑造未來教師這一行業的整體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近年來,教師隊伍中也出現了不少“害群之馬”,虐待學生、收受紅包等現象屢禁不止。這種“有知識無道德”的行為極大程度上踐踏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偉大。只有在校生接受良好的禮儀教育,培養出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有助于保持教師隊伍的純潔化。
(三)禮儀教育有助于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的提高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禮儀教育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最基礎的途徑和方法。師范院校加強禮儀教育,提升了準教師的道德修養,塑造了一批良好的教師隊伍,更間接性提高了更多孩子的禮儀修養與道德品德。
三、師范生禮儀教育的改進方法
(一)重視師范院校的禮儀教育
縱觀中國歷史的教育,學生禮儀教育從來都是受到重視,在新時期,引進西方文明的同時應該充分尊重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自身禮儀修養。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為了參加高考很大時間都在學習文化課,很少有高中開設禮儀課,來到大學以后,學生禮儀教育作為選修課學習禮儀修養,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所以要想提高師范生的禮儀道德水平,必須更加重視師范院校的禮儀教育。
(二)豐富和完善師范類院校禮儀教育課程體系
師范類院校培養的學生今后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是教師,教師的傳承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很突出的一個行業,所以說師范類院校建立和完善禮儀教育課程體系,對師范生自身行為習慣養成和禮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個人道德修養和禮儀修養也是良莠不齊,那么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禮儀課程,師范類高校完善和豐富師范類禮儀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能有效促進師范類學生禮儀修養提高,從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和文化素質入手,完善學校的禮儀教育體系,加強師范生的禮儀教育,提升學生的禮儀文化水平。
(三)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修養
禮儀修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也受到周圍環境影響,高校大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校文化環境影響,良好的校訓、校規、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引導是一個潛移默化地熏陶的內化過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但要重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設,更要加強校園軟實力的建設,加強教職工的禮儀教育和個人修養,為人師表、以身示范。一個好老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擁有良好的教養,通曉禮儀,為人師表,用言傳和身教來教育、感染學生。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新時代背景下,應對師范院校提出新的要求,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學習過程中,禮儀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作者單位:吉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梁曉慶.高校師范生禮儀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林區教學,2012,08.
[2]南志國.關于師范生禮儀問題及禮儀教育思考.大學時代,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