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阮湘輝
摘 要:本文重點論述新媒體時代對當代青年受眾群體的“微”影響,通過把握新媒體時代團員青年特征規律,從而為高校新媒體引導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團員青年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33-02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群體結構、行為方式、利益訴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提出了加強當代青年團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新規律,近日,教育部網站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新聞發布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①,要求各地各高校充分發揮好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研究機構的智庫作用,加快建立健全輿情研判和應對機制,明確專職人員負責新媒體運行工作,提出建立有序網絡媒體發展對當代團員青年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新媒體時代青年成長的新特點和新規律,不僅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中央對共青團的明確要求,更是共青團順應時代發展和青年變化履行好自身職責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體時代青年團員思想管理的教育困境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價值多元、信息資源碎片化的時代,碎片化在傳播本質上是信息傳播進入網絡媒體時代以后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價值多元化的一個體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媒體時代青年思想管理教育困境的直接來源體現自教育語境的碎裂,碎片化時代語境的碎裂具體來說包括價值整合方面的碎裂、資源和信息流分配的碎裂以及教育主體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的碎裂等多個方面。此外,多元媒體語境下思想不兼容引發的受眾主體思維的碎片化,教育內在復雜性以及相互之間資源“領域”的爭斗以及在價值多元化過渡背景下因缺乏重塑社會語境系統的重要力量,均加劇了教育管理者管理困境的碎片化,使得教育管理實現統一性難度加大,因此,在“多種媒體,多個聲音”的碎片化語境下,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變得“眾口難調”,引導幫助青年探索建立與時代主題相適應的現代價值觀,與社會和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的道德文明與倫理精神,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中國精神,辦一份讓所有青年讀者都喜歡的思想教育讀本,變得更具挑戰性。
二、新媒體時代青年團員的特征
媒體時代不僅強化了青年團員作為傳播個體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拓寬了受眾主體自我選擇的空間,催生著青年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和生活學習行為的分配方式,媒體時代,青年團員能否始終保持連續和整體化的理性思考,是否具備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同時又不喪失對時代的快速反應能力等,此類研究對于教育工作者思考團員青年的教育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隨機問卷方法,共發放1500份問卷,有效回收1480份問卷。問卷設計主要從大學生在媒體生態圈中的心理需要、價值態度和行為方式三個角度出發,內容涉及當代大學生對媒體動態自由和責任的理性認知、情感態度的選擇、認同和評價,以及面對媒體新情景中團員青年所采取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行為方式等多個方面,通過問卷設計與分析具體了解當代高校大學生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修養問題、心理教育與心理品質等多個方面,獲取大學生思想現狀信息,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目前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現狀,從而探索碎片媒體語境下協調教育管理者與團員青年之間思想教育緊張的關系路徑,增進大學學校德育管理對個人行為規范影響的持久程度,幫助大學生在媒體場中樹立正確的理性認知與行為。
(一)逐漸形成依賴于網絡媒體服務的社交習慣
在這個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是團員青年之間、團員青年與組織之間有效交流的平臺,青年人對對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社交聯系的偏執與加強,無形中削弱了自身與外界的情感聯系,經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媒體信息的接收、制造、傳播的活躍度極高,社交網絡服務、即時通信工具帶來的持續性的便利、快捷性特點,使大學生形成依賴于網絡媒體服務的社交習慣,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中的活躍度遠遠大于傳統媒體,許多同學常常以個體封閉的形式拘泥于蝸居網絡,成為網中之人,與外界人和事務的聯系場變得更弱。此外,在訪談中發現,由于生活、學習的時間被碎片化,許多同學提出了自己失去了專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哪怕是靜心接受一本書、一堂課的思想洗禮等簡單的行為,常常因為被QQ、郵件、微信圈等所打斷,碎片化時空對于青年團員要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了更大的難度。調查問卷中,當問及同學們,新媒體時代,您在大學期間能否合理分配時間做好自我教育和管理?51%同學認為自身能自主運用網絡,合理分配時間,有能力駕馭碎片化時間做好自我教育和管理;34%同學認為自身常常被網絡習慣化,常常被許多雞毛蒜皮的事情所打斷,想做一點正經事情都抽不出整塊的時間,無法合理分配時間。15%同學認為不清楚,只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還來不及自我反應。
(二)價值多元化帶來的碎片化思想沖突
媒體環境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即是“去中心化”,傳統社會交往的社會關系、結構及基于統一性社會觀念建構的精神家園、道德體系在多元化和沖突性的價值取向中一一瓦解,在必談互聯網思維和社群經濟、粉絲經濟的時代,團員青年自我對于社會、國家、民族、家庭、自我等諸多因素的認知、情感、認同已在媒體快餐碎片化式的生活行為中潛行默化的沉淀定位。筆者以本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契機,在學校開展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與青年愛國”的主題講座會上,針對參與講座的146名團員青年展開問卷和訪談,了解團員青年對歷史的記憶、對民族的自豪、對主流的認同,對青春、夢想、行動的情感調查。當訪問參加講座的同學們,本次青年愛國專題講座能否喚起自己對歷史的記憶、對民族的自豪、對主流的認同?57%同學認為,領導上講臺的主題活動接地氣,受益匪淺,能夠喚起自我對歷史的記憶和民族的認同,14%同學認為,以這種重大節日為契機的主題講座,不僅能夠喚起自我對歷史的記憶和民族的認同,同時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喚起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中國精神;29%同學認為,自己也不清楚。顯然在去中心化的自媒體時代,媒體雖不具備公共產品建設配置的職責,但媒體輿論卻也無形中影響著團員青年對公共事務的看法和態度和評價,多元性與沖突性價值取向在所難免。
(三)媒體生態圈中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風險在不斷增大
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媒體發聲,這是主體參與媒體建設最直接的體現,著名學者龐勒在研究群體特征討論后曾得出過一句結論:“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1],因此孤獨的個體面對狂熱的群體只能隨波逐流,目前各類媒體對團員青年的影響因媒體的分類而分流,通過團員青年在各類新媒體陣地的閱讀習慣和效果調查發現,當代青年目前通過網絡媒體閱讀主要的目的的群體主要有兩類,一類群體運用網絡閱讀只為獲取信息,尋求媒體信息帶來的刺激和娛樂,另一類群體則是運用網絡閱讀帶來自我知識、內在思想、審美的提升,這便屬于閱讀的另一層次和境界,為了長遠和根本性的提高。那么前一類群體則屬于消費型閱讀,后一類群體則屬于積累型閱讀。經進一步調查研究發現,諸多團員青年在媒體碎片化閱讀中缺乏對自我探索的存在,網上閱讀、手機閱讀等消費型閱讀傾向明顯,在去中心化知識閱讀的過程中,團員青年應如何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由于缺乏“自我獨立思考精神”的存在,媒體生態圈中大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風險在不斷增大。
三、新媒體陣地下高校團員青年思想引導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新媒體環境中所蘊含的價值導向、文化引領,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碎片化”和不可捉摸性等諸多因素,對團員青年的思想教育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高校新媒體引導和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思考。
(一)提升媒體碎片化時代教育合力作用
提升團屬媒體、學校、教師三方教育合力,把握高校團員青年教育管理主動權、話語權,一方面通過團屬媒體渠道,讓廣大團員青年通過團的聲音了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情,讓青年學生通過團的產品全面正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堅定信仰,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責任感,推動網絡新媒體形成客觀理性的網絡生態,另一方面,各類教育場,尤其是高校,要通過自身的自媒體平臺及時處理反饋各種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團組織的關心和溫暖,同時作為思政工作的老師不應該放棄對團員青年的塑造和影響,任由媒體來影響青年,而是要講政治、負責任,有擔當,充分發揮自身在政治、閱歷方面的優勢,通過增強自身的活動指導能力,研究回應學生利益訴求和心理需要表達的深問題,增強團員青年對團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提高媒體空間中交往主體的網絡素養
媒體對青年經年累月的影響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雖看似不起眼,卻是日后構成青年團員思想質變的重要因素,媒體話語的“碎片化”意味著網絡輿情中充斥著的各類文化價值沖突,同時也意味著青年團員群體“價值多樣化的真需要”,因此對思想教育領域教育工作者的公共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碎片化語境下要求的參與主體的公共素養不僅包括知識層面青年教師以及團員對當今網絡多元文化發展規律的理性把握和認知,同時包括價值層面與文化自覺緊密相連的文化責任意識和歷史擔當,因此,增強交往主體的媒體公共素養意識,有利于規避網絡媒體中的道德風險和非理性行為。
(三)重視平行力量的教育影響形成微效應圈
前蘇聯杰出的教育家安·謝·馬卡連柯曾提出平行教育影響理論[5],他傾向于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對集體和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教育影響是同時的、平行的。在德育管理中既需要實施縱向的教育管理,但同時也需要利用平行影響力建立集體對個人的合理的影響,作為思政教育管理者,要著重突出思想教育中平行力量的影響,注重通過直面生活中的新問題,引領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個體在團體影響中獲得學習、支持和成長的動力,從而使個人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競爭壓力或人際關系與價值觀沖突時依然能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帶動班級、學校、朋友中形成微效應圈,畢竟無論從心理學理論還是行為學理論來說,某種程度上人與人之間的平行影響,因其直接性、可觀性和持久性,會更加大于物對人的平行影響。
四、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要把握好團員思想引領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必須深刻把握媒體時代青年團員的行為特點和心理需要,通過直面深問題,真問題、新問題回應廣大青年團員切身需要,才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真正促進學生主體個性品質的成長和張揚,真正在思政教育工作領域影響青年,贏得青年。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項目基金來源:2016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工作動機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影響研究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新聞發布工作的實施意見》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508/t20150828_203823.html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龐勒,夏小正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
[2]郭玉錦,網絡社會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馬克思.韋伯著,閻克文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
[4]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共產黨宣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9.
[5]何國華.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