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丹丹 張振華
摘 要: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本文深刻認識國際化課程體系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意義,明確提出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結合實踐探索經驗豐富了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關鍵詞:國際化;創新型;平臺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55-02
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方興未艾,蓬勃發展,而專業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內容,是高校課程改革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與實現目標的有機結合。蘇州大學物理與光電能源學部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于2013年創建了物理學(國際班),進行物理學國際化教學的積極探索,以創新的理念在國際化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創業思維,在國際化課程體系下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國際化課程體系中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高等教育深入開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經過實踐探索,已有良好的基礎,但如何進一步提高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很多創業教育實踐者的難題。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深入結合大學生群體發展的特征,加強創新教育針對性,強化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提高創業教育的有效性。在國際化課程體系下加強創業教育對于進一步細化高校創業教育類型,豐富創業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個體終身發展服務,有效的創業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通過創業教育,發展個體創造思維能力、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開拓創新的意識。創業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注重完善個體健全統一的人格,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創業教育是“以追求未來理想與成功為價值的”明天教育價值觀[1],使學生能以批判的精神傳承人類歷史的文明成果,同時能以積極的創新能力去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我們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是綜合素質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創新意識培養、個人主體性的發揮、良好交往能力的提升以及對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的理念都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
(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本質要求
創新型經濟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2]縱觀全球,當今綜合國力最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都是那些在科學技術研發活動方面投入最多,創新活動最富活力的國家,創新是國家領先于世界的原動力。大學是國家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中心,是科學技術的重要發源地,大學生則是今后重要的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創業教育,以培養更多更好的具有國際化意識且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國際化課程體系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
推行國際化課程體系,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具體而言,我們把物理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東北財經大學的趙彥志曾細致地對國際化實用性人才的基本素質進行總結:應具備較強的英語溝通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意識、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3]能熟練運用外語是國際化人才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礎上還需保持寬廣的視野,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同時,創新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面對激烈的競爭,國際化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開發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
2、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養是人綜合能力的精神核心,擁有扎實人文素養的國際化人才就較易具備國際化的意識,能以全球性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文化差異,積極關注全人類共同關心生態、能源、教育、醫療等問題,懂得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具有傳承優秀文化的能力。教育家楊德廣教授曾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提出過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概括國際化人才的特征時指出,國際化人才需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為全球服務,向全球開放的觀點;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維護中國的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等。[4]在全球化浪潮下,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涌入我國,所以,越是國際化教育就越是要加強愛國主義熏陶,國際化人才應該既懂得中華民族的價值規范體系,又能很好地融入世界優秀文化,具有傳承優秀文化的能力。
三、國際化課程體系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在國際化課程體系下,我們開展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綜合性創業教育,強調開發和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及創業意識的加強,著力培養學生溝通能力,開拓國際視野,為使學生成為高素質國際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奠定基礎。
(一)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有專家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內容和重要環節,中國大學應重視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學生應成為中國大學的主要目標之一。[5]蘇州大學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我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力求創新精神培養與創業教育的融合,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素養為核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密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達到學以致用的培養目的。
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明確教育定位,重點抓住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全程,即在新生入學開始就注意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斷加強,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二是關注個體,即通過雙向選擇組成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個體特點分組實施創新能力培養方案。三是順時而為,即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順應知識經濟國際化的時代特點,以科技創業為導向,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核心,培養具有開拓意識、勇于挑戰、善于吐故納新、實踐能力突出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二)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
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不僅需要經費及基礎設施的物質投入,還需要鼓勵創新、自由包容的學術氛圍。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一般需要學校整體規劃建設,且較為容易實現,而創新創業的文化和氛圍屬于軟環境,則需要通過管理和教育,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也更為重要。首先,創新創業的軟環境要有積極的校園文化。其次,創新創業的軟環境建設還需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第三,創新創業的軟環境建設需要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力量。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物理學(國際班)的專業師資堅持國際化的標準,從一批海歸特聘教授中遴選產生,他們專業知識扎實、海外留學背景深厚、科研創新意識強、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突出,與學生的深入溝通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
(三)搭建多元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體系
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學部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校外實踐基地、學術競賽、社會實踐等內容,構建具備層次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體系。
1、創新訓練類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與專業建設相配套的校內外實習基地,依托校內外創新創業導師,構建校內專業實驗中心、教授創新實驗團隊、校外實習基地三位一體的創新實踐平臺。在實踐平臺構建中除了常規建設和管理外,還需注重實踐平臺國際化的發展,如教授創新實驗團隊中注重發揮海外研究生國際視野引領作用,以及校外見習實習基地中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等企業的積極對接并達成合作。通過多元化、開放性、國際化的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的長期化、陣營化發展。
2、學科競賽類實踐平臺
學科競賽類實踐平臺是指為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學科競賽提供實踐環境和必要條件。創新競賽的開展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新和競爭意識,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以創新競賽為載體,營造創新氛圍,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切實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我們建立三步創新競賽機制。以大學生物理及實驗科技作品競賽為例,第一步是全員動員,廣泛參與,在班級內進行定期輪流課程學習匯報,鍛煉學生學術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科興趣。第二步在專業導師指導下分組選題,利用課余時間系統培訓,強化專業知識,并對各小組進行階段性評比。第三步利用暑假時間進行強化訓練,模擬競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具備創新創業潛質的學生給予深入的專業化、個性化指導。
3、創新體驗類實踐平臺
創新體驗平臺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資源,通過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創新創業企業參觀見習,觀摩體驗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策劃、營銷等過程,讓大學生了解企業的創立和運營等,使其梳理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觀,養成堅定不屈、勇往直前的創新信念。此外還可以開展公益科普類活動,讓學生參加科技作品公益社區巡展,通過展示創新理念和小型創新作品讓學生切身體驗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熱情,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潛力。
總之,蘇大物理與光電能源學部在國際化課程體系下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以生動具體的實踐豐富和注釋了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物理與光電·能源學部)
課題項目:2013年蘇州大學大學生就業創業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樹人.創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書育人,2001(6).
[2]吳曉波.浙江省創新型經濟藍皮書,2006-2007[R],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趙彥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國際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文教資料,2010(1):55-56.
[4]楊德廣.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貴在落實[J].大學教育科學,2011(6);21-23.
[5]王樹生.創業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