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實踐經驗,圍繞理論、思想、制度構建體系,圍繞權力、責任、擔當設計制度,強化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力求責任清晰、主體明確、制度管用、行之有效。主要呈現出五大亮點:
突出尊崇黨章,聚焦全面從嚴治黨。黨章是黨內根本大法,也是開展黨內監督的根本依據。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18處提到“監督”,對堅持民主集中制、明確黨內監督的重點、加強黨的中央組織等方面的監督、實行巡視制度等提出原則要求。《條例》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將相關要求細化具體化,突出強調黨內監督的政治性,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維護黨章黨規黨紀、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情況強化監督,著力解決管黨治黨失之于寬松軟問題。
突出民主集中制,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強化黨內監督的核心。強化黨內監督必須堅持、完善、落實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起來,把上級對下級、同級之間以及下級對上級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條例》一方面強調黨內監督的權威和責任來自于黨的組織,主要體現為自上而下,上級黨組織要切實加強對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另一方面強調支持黨員干部廣泛參與,自下而上提出意見、開展批評。抓好這兩個方面,有利于解決黨內集中不夠和民主不夠的問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黨團結統一和步調一致。
突出主體責任,強化擔當精神。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是擔當。目前,黨內監督存在的各種問題同一些領導干部不敢擔當、怕得罪人,監督責任沒有落實有很大關系。《條例》堅持權責對等,以監督責任為主軸,依據黨章對黨的工作主體的劃分,明確了黨的中央組織、黨委(黨組)、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4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責任,規定了黨委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政法委等工作部門的監督職責。同時,對監督發現問題和線索的處理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對糾錯、整改不力的嚴肅追責,著力完善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機制。這些規定既有實體內容,又有監督保障,有利于促進各級黨組織及其負責人扛起主體責任,瞪大眼睛,抓早抓小,把黨內監督落實到日常管理中。
突出中央組織的監督,聚焦“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少數”。《條例》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黨的中央組織在領導監督、開展監督的同時,本身也接受監督,要求全黨做到的,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首先要做到。在《條例(試行)》中,關于中央組織監督的規定分散在各個部分。而《條例》將中央組織監督的內容整合在第二章,并且進行了擴充。《條例》不僅明確了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監督方面的職責和具體任務,還對高級領導干部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中央委員會成員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現其他成員有違反黨章、破壞黨的紀律、危害黨的團結統一的行為應當堅決抵制,并及時向黨中央報告”“中央政治局委員應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自覺參加雙重組織生活,如實向黨中央報告個人重要事項”,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就《條例》向十八屆六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將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單設一章,是對現行條例的突破,體現黨中央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周永康、薄熙來、令計劃等人的犯罪事實說明,過去對高級領導干部的監督存在缺失。《條例》正是針對過去存在的問題,對中央組織提出明確的要求。黨的高級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中更關鍵的少數。如果這些人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任人唯親、人身依附,負面影響就會非常大。反過來,如果高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中央領導管好了管住了,那就是正面積極作用。只要中央以上率下,全黨的監督就好辦了。
突出問題導向,把改善政治生態增強黨的自凈能力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近年來,黨風廉政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導致紀律松弛的原因,不是制度缺失,而是缺少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所以,《條例》專門就四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出規定。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黨內監督存在的薄弱環節,推動解決黨內監督制度不健全、覆蓋不到位、責任不明晰、執行不力等問題,進而解決主體責任缺失、監督責任缺位、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全部言有所指,目的就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雖然其中的所有條文都具有剛性,但主要不是量化標準,而是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其實也是在突出和強調,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政黨,最重要的還是成員的自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所以,《條例》明確把出發點和歸宿放在改善政治生態、增強黨的自凈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