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愿不愿意參加紅軍啊?”“愿意!”“愿意就跟我們走吧。”
簡短的幾句對話過后,9 歲的何貽清成為當時部隊中年齡第二小的紅軍。從那以后,他拽著馬尾巴,跟隨紅軍大部隊三過雪山草地。
因為工作出色,組織“特批”發展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那年,何貽清僅僅13 歲。
母親曾3 次到部隊找他回家,但他都藏起來不見母親。他說:“這一輩子,我跟定共產黨了!”
2003 年,何老突發心梗,被送到沈陽急救。由于病情危重,醫生甚至讓家屬準備后事。經過搶救,身體一直硬朗的何老硬是從死亡線上逃了回來。最近這兩年時間,兒女發現老人的記憶力開始下降,有些事已經淡忘,而那段紅軍歲月,卻永遠深藏在他的心底。
年齡第二小的“紅小鬼”
1924 年端午節那天,何貽清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沙溪區,家里兄弟姐妹7 個,他排行老七。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堅持讓老大、老四和他上學。
3歲那年,何貽清就在當地的私塾開始讀書。在國民高小讀一年級時,紅四方面軍來到通江縣開展工作。
1933 年2 月的一天,學校里來了一位紅軍指導員和一個“紅小鬼”。這位指導員問何貽清和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參加紅軍啊?”
何貽清立即大聲回答:“愿意!”
“愿意的話就跟我們走吧。”就這樣,9 歲的何貽清參加了紅軍。在紅軍隊伍里,僅有一名7 歲的小朋友比他小,成為第二小的紅軍“蛋子”。
當時,學校的一位老師也特別進步,帶著學生們一起加入了紅軍。
戰友們用擔架抬著他翻雪山過草地
何貽清的決定,家人是不知道的。當時他年紀小,長得白白嫩嫩,就被安排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新劇團做文藝娃娃兵。
1934 年,紅四方面軍響應一方面軍號召,從川東北開始長征,向甘孜進軍。何貽清所在的隊伍經歷了三 次翻雪山過草地,一年又7 個月,往返1.2 萬多公里。
這么長的路途,10 歲的何貽清為了不影響大部隊行軍,只能拽著馬尾巴緊跟著。大太陽照著雪山,反射到眼睛里,睡了一夜覺,第二天眼前白茫茫一片。
紅四方面軍長征前,裝備、給養充足,但第三次翻雪山過草地時,已接近彈盡糧絕。沒有糧食了,就找地上的野菜吃,很多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菜而丟了性命。實在餓了,就把皮帶煮了吃;渴了,就喝草地上的渾水;體力不支了,首長就下令把馬殺掉,給大家吃肉補充體力。
何老說:“過雪山時,一旦有人陷進雪里,不能直接用手拉,因為凍僵的人會像溺水時一樣拼命抓東西,如果你用手拉,也會被拽進雪里。要用棍子拉。”
第三次過草地時,由于年齡小、體質差,何貽清病倒了,被留在紅二方面軍的醫院中。巧合的是,他在醫院里竟然遇到了當年帶領他們加入紅軍的那位老師。何貽清便留在了醫院中,幫忙洗紗布。后來,兩名紅軍戰士用擔架抬著何貽清完成了第三次翻雪山過草地。
男扮女裝演戰斗劇
愛好文藝的賀龍同志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時,曾用一段順口溜對宣傳隊作了專門動員,要求他們:“走在前、做宣傳,能唱歌、說快板,搞收容、籌糧款,做一名合格的戰斗宣傳員。”
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在西康甘孜會師后的第三天,賀龍決定擴大宣傳隊,選拔幾十名青年進行訓練,使這個宣傳隊成為“歌舞劇全面”的文藝演出團體,原來的紅軍宣傳隊就變成了戰斗劇社。
1936 年10 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何貽清被編入賀龍領導的部隊,分配在戰斗劇社當了一名宣傳兵。白白胖胖的何貽清特別惹賀龍喜歡,又因為當時女演員特別少,清秀的何貽清經常奉命男扮女裝演出。
戰斗劇社的同志們每天跟著隊伍轉戰各地,隊伍停在哪兒,他們就把宣傳工作搞到哪兒。一邊要轉移,一邊要躲追兵,何貽清年齡小跑不動,劇社里年長的同志就背著他到處跑。
1937 年,紅二方面軍改為一二○師,賀龍任師長,戰斗劇社也改編為一二〇師戰斗劇社。劇社隨賀龍東渡黃河后,活躍在晉西北、冀中、晉察冀、平西、晉綏等敵后抗日根據地。雖然只有13 歲,但何貽清已經是一名“老戰士”了。在晉西北,戰斗劇社已經發展到100 多人,光小演員就有30 多人。當時,何貽清在舞蹈組,一到根據地就為當地的老百姓表演《鐮刀舞》等節目,老百姓特別愛看。
13歲被特批入黨
全面抗戰爆發之初,許多戰友都入了黨,只有何貽清因為年齡不夠,仍然是個“白丁”。每次別人去開黨員會,他都感到特別孤獨。
“一天,黨支部召集黨員在大廟里開會,戰友們都去參加了,只剩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外面看月亮,心里很不是滋味。”何老回憶。
戰友們回來后,他問一個比他大兩歲的戰友小周:“你也是黨員嗎?”小周得意地回答:“當然是了。”
“那好,我問你兩個問題: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何貽清問。
小周竟一時語塞,憋得面紅耳赤。一氣之下,小周去找支部書記“告狀”,支部書記很快找何貽清談話。何貽清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犯錯誤了,嚇得直哭。
可書記卻笑了:“你很愛學習,也很上進,對黨組織了解得還不少嘛!那你回答回答你那兩個問題,什么是共產黨啊?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何貽清不哭了,把兩個問題答得特別好。沒想到,書記竟然問:“你愿不愿意入黨啊?”
何貽清一個勁兒點頭。很快,黨組織就讓他寫了一份入黨申請書。13 歲那年,經當時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李貞批準,何貽清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當兵多年從未負傷
1941 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何貽清被調到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做青年干事。大青山騎兵支隊是八路軍的騎兵勁旅,令日軍聞風喪膽。
1943 年1 月,何貽清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總校學習,這是一所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干部的大學,所有青年干部將被派到各地施展各自本領。
抗戰勝利后,組織上安排何貽清同其他干部一起到東北組建革命武裝,當時他只有22 歲。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何貽清作為指揮官為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二軍服務,四十二軍軍長曾拍著何貽清的肩膀說:“沒有你,我這仗贏不了。”
由于經常往返于中朝之間,何貽清常年營養不良,身體吃不消。回國后,何貽清先后擔任熱河省熱北軍分區騎兵三團主任、政委以及熱河軍區建平支隊主任、騎兵一團主任、東北軍區炮司三一○團主任等職務。
從騎馬到開坦克,何貽清幾乎無所不能。
1955 年11 月,何貽清來到吉林軍區遼源市兵役局擔任政委。由于他功績突出,受到上級表揚,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稱贊何貽清“建軍、建政、打仗成績突出”。也是在吉林,何貽清通過組織結識了老伴,組建了家庭。
1964 年,何貽清轉業到地方,同家人來到撫順。當兵這么多年,何貽清竟然沒有負過一次傷。
最驚險的一次是1939 年10 月,在臨壽縣穿越平漢鐵路時,何貽清拉著劇社女戰友莫耶(《延安頌》的詞作者)坐騎的尾巴,剛過鐵路,敵人就追了過來。過完鐵路,天快亮了,日本鬼子的戰斗機又開始轟炸。一名勤務員躲在一棵棗樹下,被一顆子彈射穿了喉嚨,當即犧牲,而何貽清則一直拽著馬尾巴不松手,一路既沒受傷也沒掉隊,順利沖過了封鎖線。
教育子女“吃虧是福”
“艱苦樸素”“吃虧在前”,這是二女兒何艷在總結父親一生的經歷時給出的兩個關鍵詞。
當年,何艷曾有一個月入30 元、年底有分紅的好工作機會,但當時有一個鄰居家里條件更困難,何老就把這個好工作讓給了鄰居。其實,何老完全可以給孩子們安排更好的工作,但他的5 個孩子里,前三個孩子都被安排下鄉,還必須學文化。
如今,何老的房子甚至都沒有吊頂,暖氣管子還裸露在外面。生活上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樸素,但不該省的一分也不差——每到交黨費的日子,何老就催著兒女替他去交黨費,一次都沒落過。
何老每天上午看看新聞,下午翻翻報紙。大兒子何光明說,自己30 年穿著同一件衣服,襪子破了都要自己補。“這都是老爺子留給我們的傳統,勤儉持家。就連在單位填表,都不能填父親是干部,都填‘貧農。父親說了:‘到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農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