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鐸印
據11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報道,在一些“官員失信”案例中,賴舊賬成為主要原因,部分“官員失信”緣于不少黨政機關主要領導更換,繼任者拿出“新官不理舊賬”作擋箭牌。
“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暴露出一些官員患有“任期得失病”。為了追求政績,一些地方官員不顧實際情況,千方百計鋪攤子、上項目,上了項目之后欠下債不還,最后拍屁股一走了之。“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還暴露出一些官員不負責任的心態,有些官員認為,“前任欠下的債是前任的事,與我無關。”或有的是因前任欠賬太多,想還還不上,索性能賴則賴。官員因何屢屢失信?專家認為,這與失信成本低緊密相關,一些被執行主體自恃“為公家辦事”,不擔心會被問責懲戒。
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風向標,不能讓個別人的失信行為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新官”接替“舊官”不僅僅體現在職務上的接替,更是一種權力、職責的交接,“新官不理舊賬”是嚴重的失信行為。就此,依照政務誠信體系建設要求,要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考核制度,對領導干部的失信行為“亮紅燈”。
新官須把理舊賬當責任來抓好落實。“新官”上任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擔當起繼往開來的責任,把舊賬理一理,認真處理“前任”遺留下來的問題。新官理舊賬,要注意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對舊賬特別是爛賬、壞賬,要弄清其中的“因”,總結經驗與教訓,以防日后在經濟發展中再走彎路。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長效機制,讓官員樹立理舊賬也是政績的理念,同時對舊賬要調查、分析,找出舊賬的成因,拿出對策,避免產生新欠賬,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長效機制,出臺考核制度,強化問責,修正官員盲目上工程、上項目搞建設的短視政績觀,遏制代代相傳、久治不愈的欠賬怪圈。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