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事小事,在地方都是一把手說了算。說給某個人幫個忙,對我來講好像就是一句話的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譚棲偉在自我剖析時說的這番話,著實發人深省。
大事小情的決定權,一旦被一個人或少數人獨斷專行,就容易帶來很多問題。解決這一弊端,必須堅持好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不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
重大問題不落實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討論工作聽不進不同意見,搞一言堂、家長制……從近幾年巡視反饋的情況和查處的腐敗案例來看,黨員領導干部違反民主集中制,不按程序決策、不按規矩辦事的問題并不鮮見。而這背后,往往與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有著密切關系。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崎琳,在武鋼集團工作了整整40年。從工人到領導,鄧崎琳逐漸變成容不下反對意見的“一言堂堂主”。在選人用人上強行決策,違規提拔、任人唯親;在企業經營方面說一不二,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2016年1月,鄧崎琳被開除黨籍,并移送司法機關。
一邊是違反民主集中制的“一手遮天”,另一邊則是“想讓誰干就讓誰干”的“一手弄權”。一旦個人專斷取代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就難免流于形式。在一個地方、一個部門或一個企業,一旦出現此類問題,所影響的將不僅僅是領導干部自身,而是整個系統的政治生態。
2014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的一起案例成為以集體決策名義集體違規的典型。延平區木竹檢驗中心主任黃新春,因為聽到職工抱怨“領導沒魄力,不關心職工福利”而倍感壓力。于是,他組織召開領導班子會議,決定為單位94名在職人員發放春節年貨。2015年9月,黃新春因此受到留黨察看二年處分,木竹檢驗中心4名領導班子成員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當對制度的尊重讓位于對領導意志的遵從,當運用公權超越了制度邊界,民主集中制就會形同虛設。堅持民主集中制,不是專斷獨行或各自為政,更不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
違反民主集中制大多為了“利益”
有的干部把分管工作當作“私人領地”各自為政,有的干部討論工作時“瞇著眼,仰著臉,發言就說一兩點”,還有的干部人云亦云、趨炎附勢……違反民主集中制的表現特點各異,但究其原因,無非是為了“利益”二字。
蘇榮在擔任江西省委書記期間,罔顧制度規定,指示省國資委必須選擇某一家特定企業為合作對象,又硬性要求降低國有資產評估價格賤賣給這家企業。這背后,是蘇榮的妻子和女兒收受了這家企業的巨額好處。
除了看得見的利益,還有人希望從中獲取無形的好處。有的班子成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討論不是自己分管領域的問題時很少發言;有的班子成員明知他人的意見不正確,卻順水推舟;還有的班子成員善于看領導臉色行事。這些人的“民主集中”竟然都冠以“團結同志、擁護領導、維護大局”的美名,其實是為了混好人緣、撈取政治資本的偽民主、偽集中。
“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
集體領導作為黨委(黨組)領導的最高原則,強調的是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由黨委(黨組)民主討論,不得有個人或少數人專斷。
對于民主討論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曾說,“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如果大搞一言堂甚至家長制,就無法激發黨員群眾的創造力、凝聚力,無法保證黨的各項決策落實和正確領導的實現,就會造成黨內政治生活秩序的混亂。“這其中,黨委書記起到關鍵作用。”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帶頭發揚黨內民主,帶頭堅持集體領導,把自己當成班子中的平等一員,正確對待少數人的意見,絕不能以自己的意見拍板定案、一錘定音。
有專家表示,黨內討論決定重大問題時,出現不同意見是常有的,應當允許少數人保留自己的意見。即使存在不同意見,可以保留或向上一級黨組織提出,但決不允許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文/曹溢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