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個體建筑設計與城市整體設計規劃的矛盾不斷顯現,探討個體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的從屬關系成為我們不可逃避的重大課題,文章通過對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差異分析和對建筑設計在城市設計要素中地位及相互關系分析,對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關系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又稱都市設計,現在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規劃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并且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與具體的建筑設計是有區別的,城市設計以城市的實體布置對居民的心理影響為設計重點,通過對實體空間及景觀標志的設計,營造一種實體環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方便、愉快,又能使城市在三維空間中化解建筑、交通、開放體系、綠化體系、文物保護等各種矛盾,并建立具有視覺感官藝術性、文化底蘊和功能性的城市新氛圍。
1 城市設計的方針及要素
城市設計是以著重表現城市優美特色為基本設計方針。改善城市建設環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鞏固城市的特色,是整體城市設計的概念。
1.1 宏觀層面。(1)城市設計應考慮天然環境的主要特點及組成部分,使文化或社會經濟資產在地理和視覺景象素質上達到與天然景觀的協調統一;(2)城市設計應考慮城市環境及城市特色,創造高素質環境以鞏固地方特色,促進城市景致與地方特色及歷史文物環境的協調統一。
1.2 中觀層面。(1)城市設計應考慮天然景觀在地理和視覺景象素質上對人的直接和間接影響;(2)城市設計應考慮人造環境、地點與現有觀景廊的關系及人造環境、地點對光線透射和空氣流通的影響,同時要考慮與街道模式、地標、整體高度輪廓和結集程度、地區文物、四周環境的協調統一。
1.3 微觀層面。(1)城市設計應考慮在功能上與天然環境的配合,與當地天然景觀的配合;(2)城市設計應適當配合街道環境和功能,方便行人,提升素質,建立空間感,同時要考慮城市本身未來的發展需要。
凱文·林奇將城市意象中物質形態研究的內容歸納為五種元素——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和標志物,這五個要素在城市研究領域有較大的影響。
路徑:在通常情況下,一個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參照物或認路。“路徑”經常與人的方向感聯系在一起,道路作為城市物化環境的景觀元素,使景觀獲得“聯系和連續的關系”。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網狀空間體系非常重要,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網狀關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對道路的長度和距離,人們是通過道路兩旁的要素比較而感知的。
邊緣:城市的邊緣構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線,如山、溝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線,如高速公路、鐵路線、橋梁、港口和約定俗成的人造標志物等。城市邊界不僅在某些時候形成“心理界標”,而且有時還會使人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結構。
區域:城市作為一種結構性存在,必然要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如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休閑區、政府辦公區,正因為有不同的功能,區域性的存在一項就是人們對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當人們走進某一區域時,會感受到強烈的“場域效應”,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節點:節點往往成為城市占主導地位的特征,可以把節點視為不同結構的連接處,是觀察者可以進入的戰略性焦點,典型的如:道路的連接點和某些特征的集中點。比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節點是一個相對較廣泛的概念,節點可能是一個廣場,也可能是一個城市中心區或一座城市。
標志物:它作為一種地標,在人們對城市意象的形成經常用作確定身份和結構的線索,當一個城市的某一人工物體被公認為城市標志性建筑時,這個標志就已成為一個空間結構系統,它與其他要素在有規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賴中構成一個集合體。
五要素是彼此互相聯系互相配合的有機體,經緯清晰、區塊功能明確、邊緣之間和諧統一、節點合理、標志鮮明,從而使城市設計無論是在宏觀層面還是在中、微觀層面上都達到與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及歷史文化的高度協調。
2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差異
城市設計處理的空間與時間尺度遠較建筑設計為大,它處理街區、社區、鄰里,乃至于整個城市,其實現的時程多半設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間。相對建筑設計,僅需處理單一土地范圍內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僅需三或五年,城市設計在空間時間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尺度差異。
城市設計所面對的變量也較建筑設計為多。一般城市設計的工作范圍涉及都市交通體系、鄰里認同、開放體系與行人空間組織、氣候、社會等,變量眾多,使得城市設計的內容較為復雜,另外加上實現城市設計方案所必需的漫長時程,其結果是,城市設計方案與實現成果之間充滿著高度不確定性。
鑒于城市設計涉及因素的復雜性,城市設計的手段較為間接。因此,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差異極大。
3 建筑設計在城市設計要素中的地位與關系
3.1 達到使用功能及視覺的美觀。城市設計不直接設計建筑物,但從景觀走廊的角度看,建筑物的形態組合、結構方式等都將決定城市外部空間的優劣,從而與人們的社會生活行為息息相關。
3.2 傳承歷史文化,使歷史建筑與新建筑和諧共存。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證者,更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氣質和底蘊。新建筑是歷史的傳承者,新建筑的體量除滿足居民日照、通風、綠化等體感和觀感外,與周邊歷史建筑的協調也是必須考慮的。
3.3 視覺藝術的心理作用,促進社會和諧。在凱文·林奇的 《城市的印象》中提到“無論城市的景觀多么平淡無奇,注視城市仍使我們感到特殊的愉快......”因此,城市是人的、歷史的,進而是社會的,社會和諧與否與其相關。
3.4 承上啟下,與未來發展有機結合。在古代,原始人類是以群居為模式,住于山洞、草棚并逐步形成部落。如果在城市設計中不考慮承上啟下的關系就會造成建筑文化的斷代或將影響建筑的創新發展,從而不利于城市歷史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結合,沒有繼承就沒有更好的發展。
4 結論
一個功能完善、居住優雅、具備文化傳承及長久發展能力的城市不能只是一些鋼筋水泥、磚瓦木材堆砌物,也不應是無科學論證的“領導指示”、“政績規劃”短命產物。一個城市應該是功能定位與空間環境的完美結合,是歷史文化傳承的固態體現,是凝固的音樂。城市設計的目的就是用建筑為樂符、用規劃為曲調來譜寫城市的和諧樂章。因此,對一個城市來說,城市設計是在區域規劃下城市整體的系統設計,建筑設計是在城市設計系統范圍內的個體、局部設計,是城市設計元素集合中的重要元素,建筑設計應服從于城市設計并為城市設計畫龍點睛、添光增色。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 張在元.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朱靜(1965- ),女,漢族,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筑師。